搜尋此網誌

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

什麼是發菩提心?


《大日經》將密宗的基本思想概括為三句話:「菩提心為因,大悲為根本,方便為究竟」。發菩提心,修菩薩行,成如來果,是密法的核心。密法的一切修持,如唸咒、修明點、修拙火、禮佛、供養等,一定要與菩提心相應,方能證道、入道。因此菩提心被喻為「成佛的種子」。

寂天菩薩在《入菩薩行》中將菩提心的功德歸結如下:
1.能消重罪,即消除無始以來的罪障。
2.能獲妙樂,即獲得最殊勝的安樂。
3.能為所求,即得到想要得到的幸福。
4.名至敬歸,即受到人與天人的敬仰。
    「眾生導師以慧觀,徹見彼心極珍貴,諸欲出離三界者,宜善堅持菩提心」。菩提心,就是圓滿無上智慧之心,它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礎上的,又是兩者的統一體。發菩提心,就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而發起的一種求取無上菩提的真誠意願和行持。從修證的次第上,菩提心依次可分為三種(從低到高)

 1.願菩提心:
  「願為百業之先」。具有偉大的抱負,弘深的誓願,這是修菩薩行的先決條件。願菩提心,就是要首先發大願,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。如我們在皈依時所發的四弘誓願: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地藏王菩薩的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的大願均給我們作一個榜樣。

 2、行菩提心:
    願心是行心之始,行心乃願心之成。有了願菩提心,又付諸行動,將它提高為行菩提心,那麼這個意願就會深深地滲入到我們的潛意識當中了。此時,我們所發的願心,所持的戒誓,所行的修持,必然會有相輔相成的效果。寂天菩薩這樣讚歎此心:「即自彼時起,縱眠或放逸,福德相續生,量多等虛空。」

3、勝義菩提心:
    它是慈悲與空性的統一。此心一發,即已悟入無生法忍,轉識成智,證得真如實相。這種境界是無法用語言所表達的無上智慧,不生不滅,涅磐寂靜。以上的願菩提心、行菩提心、勝義菩提心可以視作發菩提心的三個階段,但又各有擇重。願菩提心,擇重於發願;行菩提心,擇重於深悲利他;勝義菩提心擇重於體證般若。三者相輔相成,不可分割。
菩提心的闡發,哪怕象火花一樣的一閃念,就已具足無量的功德。在佛經中,稱讚初發心的菩薩為「眾生之上首」,可見發菩提心對學佛人是很重要的。

 如何發菩提心呢?
   首先要懺悔罪業。
  在一個充滿煩惱和罪業的心中是發不起菩提心的,純淨的菩提心必須在三世清淨的心中才能生根、發芽。比如,一個瓶子要裝純淨的水,首先就要把瓶子洗乾淨,再注入清水,若瓶子不乾淨,再純淨的水倒進去,都會變成污水一瓶。可見,懺悔罪孽是發菩提心的第一步。
    佛陀《四法經》中宣:「若菩薩摩訶成就四法,減先所造久積過罪,何等為四?所謂悔過行,對治行,制止力,依止力。」寂天菩薩在《入菩薩行》中,做了適當調整,詳細地論述了懺悔罪業的過程和方法:
    第一步:發露先罪(悔過行)
將自己心中的罪孽剖析出來,如同瀉腹中的毒物,這樣可以避免罪感潛伏在內心深入作祟。
    第二步:依止三寶(依止力)
尋找精神上的依託,以消除內心的恐懼與不安。就好像病人要尋找醫生,得到有效的治療和幫助。
    第三步:依教對治(對治行)
以佛法來調伏煩惱,廣修六度,十善四攝,積累資糧,恢復道力。好像病人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、調理、恢復健康。
    第四步:誓不犯罪(制止力)
就像病癒後要時時小心飲食,注意冷暖以免再度引發疾病。同樣,發露罪孽,清靜之後,必須嚴持戒律,精進行持以防止罪孽的再度產生。
    以上四步驟是懺悔罪孽的最有效、最圓滿的方法。像這樣習修功課,原來「五毒」熾盛的心理溫床,就會逐漸轉化為安祥、慈悲、智慧的土壤,菩提心的種子一旦播下,自然就會生根、開花、結果!

   第二、視一切眾生如母。
  若只是懺悔罪孽,卻不能將自己的功德回向給無量的眾生,那還不能算做發菩提心。為培養我們對眾生的慈愛之心,可以先觀想我們的母親,為了養育我們,所付出種種辛勞,所承受的種種痛苦,首先對自己的母親升起真誠的強烈的慈悲之心,報恩之情來,並願意為了母親獲得安樂和幸福,付出自己的一切……,逐漸將這種慈悲心擴展到你的親人,朋友;接著再做進一步觀修,在無始的輪迴中,無人不曾是我們的母親、我們的親人(包括人、冤家、惡徒、邪魔、直至一切友情),我們應將他們視如已母,不惜一切代價,帶領他們脫離苦海,獲得安樂,以報親恩。此心一發,菩提心的種子就已成熟了。

第三、轉逆緣成為法道資糧。
    當我們受病苦折磨,他人惡意中傷,遭受失敗的打擊等種種逆緣時,我們不應怪罪於任何他人,而應找出問題的癥結「執我」。所有的佛法均是針對此症而修習的。此時,應謹記用寂天菩薩的「自他交換法」作如此觀修:無人過去不曾為我的父母,我應思維他們的利益多於自己的利益;捨棄「自我」,多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,承擔他們的痛苦;再進一步觀修,傷害我們的人,實際上是為我們提供修持的機緣,應把他看成是幫助我們的善友;我們所受的病苦,是鞭策我們勇猛習修佛法的動力。如此一來,我們不僅不應對他們起嗔厭之心,還應升起感恩之情,轉逆緣成順緣,成就法道資糧。

菩薩行者所發菩提心,必須具有兩種欲樂。 
1.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。
2.欲成無上菩提(成佛)
若只欲利他,不求成佛,只是大悲心,不是菩提心。
若但求成佛,不為利他,只是自利心,也不是菩提心。
    在密法中,修身和修心(發菩提心)的理論和實踐要有機地結合起來,即定慧雙修,身心雙修。只有這樣,才能保證我們的學修動機端正、目的明確,成就無上佛道。若沒有菩提心的指引,單純地追求「修法」,日久功深,得來的只會是「狂慧」與「邪靈」,不能證道,入道!非但不能成就佛果,反而招來入地獄之因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

極樂世界的由來,自性變現出來的,不是阿賴耶。比起阿賴耶,兩個對比,阿賴耶是虛妄,是假的。它是真的,它不生不滅,它沒有變化。壽命很長,沒有變化,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睡眠。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,沒有夜晚,也就是沒有黑暗,無論在什麼地方全是透明,大地都放光。 這個世...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