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6年5月16日 星期一

淨空老法師:《2014淨土大經科注》第324集-為什麼你放不下?為什麼學佛這麼難?

淨空法師 2016年4月18日講於香港
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:請坐!
  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
  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: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七百七十頁最後一行看起。
  【解】以上三釋,皆與禪淨諸祖一鼻孔通氣,
  這個一鼻孔出氣,理事不二。
  【解】正是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者也。
  “大光明藏”就是自己的自性,不是從外頭來的。惠能大師說得好,他說的那個話是他悟出來的,是我們自己的真相,與我們自己的關係非常密切,不是沒關係。
  能大師最後一句說,“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”。遍法界虛空界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都是自性所生所現、都是阿賴耶所變。自性能生能現,阿賴耶能變,把它變成十法界、變成六道輪迴,是阿賴耶變的。
  阿賴耶是什麼?生滅心,妄心,不是真心。妄心,有生有滅;自性是真心,不生不滅。會用自性的,佛菩薩;六道凡夫、四聖法界,十法界都是用的“識心”,就是都用阿賴耶。
  圓教初住以上轉識成智,不用阿賴耶,用真心,就是真如自性。
  所以我們要知道,這個很重要很重要!為什麼你放不下?為什麼學佛這麼難?就是你把假的當真的,這就難了,為什麼?假的不肯放下。如果知道真妄,真不要去找,不用假的,真的就現前了。
  真在哪裡?離開假,假是相對的,真是絕對的,真沒有相對,有我、有你、有他,這相對的。有是有非、有大有小,有過去、有未來,全是相對的,全是假的。
  我們也常常用電視做比喻,電視上同時顯現出來,真假是“一如”。屏幕我們把它比作真,自性,它什麼都沒有。色相我們把它比作假,假的,阿賴耶。你看我們按的頻道出來了,同時出來,真假同時出來,我們只注重假,真的忘掉了。真的是什麼?屏幕。屏幕上什麼都沒有,屏幕上的畫面是生滅,一秒鐘一百次的生滅。一秒鐘一百張畫面過去了,這個畫面,絕對沒有兩個畫面是相同的,沒有,不一樣,這畫面張張不一樣,重疊在一起,我們把它看錯了,以為它是真的,其實它全是假的。
  很難得,今天被量子力學家看出來了,所以從這個上面來看,大乘佛法不僅僅是哲學,高等哲學,現在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,大乘佛法高等科學。科學現在大家在探討在研究宇宙的奧秘,宇宙之間這些“物質”從哪來的?物理,念頭是心理,從哪來的?自然現像從哪來的?三大奧秘,第一個破解了,“物質”完全明白了。
  現在在搞“念頭”,你看多少人在研究“念頭”,這第二個奧秘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再過個二三十年,“念頭是什麼”也會被發現,這是佛在大乘經上說的,第六意識的功能。
  第六意識能緣虛空法界,這對外;對內呢?能緣阿賴耶的三細相,就是物質現象、心理現象、自然現象,阿賴耶的三細相。佛教的名詞,叫“業相”、“轉相”、“境界相”,“境界相”就是物質現象,“轉相”就是念頭,念頭是能轉,現像是所轉。
  所以相是假的,千變萬化,跟著念頭變,這句話很重要。跟著念頭變,我們的念頭善,物質現象就善,我們念頭惡,物質現象就惡,它跟著念頭轉。
 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,人人是善人,念念是善念,沒有惡人,沒有邪念惡行,所以叫極樂世界,世界那麼美好,從心想生,我們能不能把我們這個地球變成極樂世界?能!只要地球上居民一個個都像極樂世界這些菩薩,只有正念,只有善念,沒有惡念,沒有邪惡,地球馬上就轉變成極樂世界,這個道理懂。我一個人轉,我一個人受用;大家一起轉,那就是極樂世界。
  在這個世界,大家一起轉不容易,可是個人轉做得到,個人轉個人現極樂世界。所以這句話說,正是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者也,這句話說得妙!
  我們今天所有現象自然流出,從自性當中流出來的,於是,佛在一切經教我們斷惡修善。
  為什麼要斷惡修善?不就明白了嗎?一切不善是從阿賴耶里面流出來的,不是自然的。正面的,像極樂世界是從大光明藏當中自然流出來的,自他不二。

古往今來、中國外國,只要是戰爭,雙方都墮地獄


  【解】蓋自他不二。
  “自他”是一不是二;“性相”是一,也不是二。“性”就像我們講電視中屏幕跟畫面是一不是二,“自他宛然”,一個道理。
  所以看電視,真正會看,會開悟,這不是假的,真的會開悟無量法門、八萬四千法門,電視也是一個法門,你得會看;你不會看,你被這些假相迷了,迷了起心動念是造業,善念感三善道,惡念就到三惡道。六道輪迴的出現也是“自他宛然”、也是“自他不二”,妙極了。
  所以應該知道事實真相之後,像諸佛菩薩一樣,推自向他,不爭了。這個世間人“競爭”,這個名詞不好,“競爭”要不能夠限制,一定升級就變成“鬥爭”,“鬥爭”再升級就是“戰爭”,戰爭就是毀滅。
  果報在哪裡?無間地獄。古往今來、中國外國,只要是戰爭,雙方都墮地獄,你說何苦來?所以,佛不鬥爭。你爭,佛讓。我們要學這一點,要讓,不造業。讓,好;他要爭,滿足他的慾望。我們學佛往生極樂世界,沒有學佛也生天,世間能讓就到天上去了。
  【解】自他宛然。因自他不二,故來迎之佛即是自心之佛。
  這佛從哪裡來的?從心想生誰的心想生?我自己的心想生。我想阿彌陀佛來接引我,阿彌陀佛真來了,這佛是什麼?這佛是我心想之佛,是我自性之佛。妙!這真話,西方極樂世界是從我自性生的,極樂世界裡面,無量無邊無數的菩薩,三輩九品,即是自心之菩薩。
  阿彌陀佛分無量無邊身,幹什麼?到十方世界去接引念佛的眾生。無量無邊諸佛也是我自性所生,這個話聽了之後,要慢慢地去想,這是真話,想明白了就開悟了。不想,不想天天念,“來迎之佛”即是“自心之佛”,常常想這句話、常常念這句話,就有機會在定中,在夢中見佛了。
  【解】復因自他宛然,故於佛實不來,人亦不去之中,宛現臨終佛迎,往生極樂之事。
  這是什麼?這是緣,緣成熟了。這個緣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,我們怎麼會知道?!都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《無量壽經》、講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、講《阿彌陀經》,把極樂世界介紹給我們,我們才知道,西方過十萬億佛國土,有極樂世界、有阿彌陀佛,我們想往生,真的往生了。
  【解】事理圓融,自在無礙,但能仰信,獲益無量。
  不要懷疑。為什麼要相信?為信佛而相信。我相信釋迦牟尼佛沒有妄語,所以,我對於釋迦牟尼佛仰慕尊敬,他說的我完全能接受,我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獲益無量無邊。
  【解】上三輩往生是一類。
  上三輩,中三輩,下三輩,這是屬於一類,同一類。
  【解】下明一念淨心,
  跟前面不是一類,所以慈舟大師判之為“一心三輩”,這是淨宗特別法門,無比的殊勝
  【解】十念一念往生之類。或名“一心三輩”。“一心三輩”見於北京淨蓮寺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師之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科判》。
  黃念老告訴我,慈舟法師有科判。我就問他,你這有沒有?他說有。我說你送我一份好不好?他就送給我了。我把他老人家這個科判,印在這本書裡頭,《無量壽經》裡頭,大家都能看到。我們做的大經科會,科,是依慈舟法師科判的做底本,我們把它分得更詳細,分得更清楚,把它擴大了,那個根是慈舟法師的。
  【解】法師乃我國(現代)華北三大高僧之一。曾在濟南及北京專講本經,並作科判(於一九三九年【己卯年】印行)。慈老所判“一心三輩”,與會集本經之夏師,同一心眼,同一手筆。
  他們的看法想法完全相同,經裡面有這麼一段經文。
  【解】發前人未發之精蘊,彰淨門久隱之妙諦。禪淨不二之旨,於茲益顯。
  過去沒有人提到過,夏老,慈舟老法師說出來了,不是隨便說的,經文上清清楚楚,世尊講的,有人聽懂了,有人沒聽懂,有人發現了,有人沒發現。於是乎,對於禪宗淨宗,禪淨不二,在一心三輩裡頭,很明顯的告訴我們,這一段念老注得非常詳細。

淨土從清淨心來的,清淨心從放下來的


  【科】庚三、一心三輩分二辛一、大乘往生因行辛二,往生勝妙果德
  我們看這一段,大乘往生的因行,分兩小科。
  【科】分二壬一、淨心願生
  條件是清淨心,因為西方是淨土,淨土從哪來的?清淨心變出來的。我們的心不清淨,跟它不相應;我們能生清淨心,跟它就相應。
  心要怎麼清淨?要放下。放下妄想,放下雜念,放下分別,放下執著,清淨心就現前了,要有這個清淨心,發一個願,我要往生極樂世界,你就看到佛來接引你,妙極了!請看經文。
  【經】若有眾生住大乘者。以清淨心。向無量壽。乃至十念。願生其國。 
  這都能生,不是天天念佛,臨命終時。一生沒有念過佛,臨命終時,乃至十念都能往生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非常了不起,注得詳細,幫助我們信心增上,幫助我們這一生決定得生。
  【解】右章全是《唐譯》經文,魏唐兩譯,似為同一梵本。但此段《唐譯》經文,系統分明,文富義深。遠勝《魏譯》。
  比《魏譯》翻得好,翻得清楚。
  【解】《魏譯》則分散於本品首尾兩處。於上輩之前云:“諸有眾生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,至心迴向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。”但復於下輩文中曰:“其有至心,欲生彼國,假使不能作諸功德,當發無上菩提之心。一向專意,乃至十念,念無量壽佛,願生其國。若聞深法,歡喜信樂,不生疑惑。乃至一念,念於彼佛,以至誠心願生其國。此人臨終,夢見彼佛,亦得往生。功德智慧,次如中輩者也。”
  你看這個魏譯的文字很多,沒有它這麼簡單,它這麼深,所以它有深度。唐譯的翻得好。這兩本譯本的經文,都抄在這個地方,讓我們一看一比較就知道了。

“信、願、行”是淨土宗的三資糧,也是往生極樂的三個條件


  【解】唐海東元曉師據《魏譯》,於《無量壽經宗要》論云:“下輩之內,說二種人。二人之中,各有三句。初人三者:一者,假使不能作諸功德,當發無上菩提之心。是明正因。二者,乃至十念,專念彼佛。是助滿業。三者,願生彼國。此願前行和合為因,是明不定性人也。第二人中,有三句者:一者,聞甚深法,歡喜信樂。此句兼顯發心正因。但為異前人,舉其深信耳。
  西方是大乘,不是小乘,大乘就是要“發菩提心”。不“發菩提心”不能往生,這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因,正因
  “但為異前人,舉其深信耳。”他不同前面所說的,這特別舉是他深信。
  【解】二者,乃至十念,專念彼佛,是助滿業​​,為顯前人,無深信故,必須十念,此人有深信故,未必具足十念。(竊按元曉師之說,乃專據《魏譯》;若就本經,則一念得生者,全因獲得一念淨心也,從一心中,念佛一聲,頓即與彌陀本願相應,故臨終即得往生。)
  這個翻得好,《唐譯》的翻得好,比《魏譯》的好,一念淨心這個重要,一念淨心,一念就能得生。這是說明往生容易,這講臨命終時。臨命終時最後這一念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這一念,也就念了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一聲佛號,一念一聲佛號他就能往生。
  可是這樁事情不能僥倖,怕有人僥倖臨終一念就能往生,我現在又何必念佛?等到我臨命終時我一念不就行了。臨命終時誰提醒你?你要是忘掉怎麼辦?你要是這個時候最後一念心裡面想別的事情怎麼辦?所以我們不能僥倖,不能投機取巧,我們老老實實的,臨終一念就能往生,那我天天念“阿彌陀佛”,我當然會往生,這就對了。
  像來佛寺海賢老和尚一樣,一天到晚“阿彌陀佛”沒間斷,他念了多久?九十二年。工作的時候默念,心裡念,口不念心念,心裡面的佛號沒中斷過,口裡面的佛號無論有人無人他常念,不斷,心裡頭只有“阿彌陀佛”,除“阿彌陀佛”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,這個了不起!我們不能不知道、不能不學習,要認真地學習。
  這個經文要記住,這是理論,有這麼回事情,真的不是假的,臨終一念都能往生,那一念是“清淨心念”。
  什麼叫“清淨心念”?這裡頭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。這一念裡頭沒有妄想、沒雜念,就是清淨心。
  【解】三者,以至誠心願生彼國,此願前行和合為因。
  這一願,“願、行”,“行”就是念佛,“願”是信願。有“信”、有“願”、有“行”,和合為因。這三個條件都具足“信”、“願”、“行”。
  “信、願、行”是淨土宗的三資糧,也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三個條件
  “ 信”,不懷疑,真正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,真正相信極樂世界有“阿彌陀佛”,沒有絲毫懷疑;
  “願”,我真想去,我對這個娑婆世界沒有留戀,萬緣放下,連這個身體都放下,何況身外之物?!
  什麼時候放下?現在就放下。念念都放下,念念不離“阿彌陀佛”,這個世界完全放下了,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了。你看“信、願、行”三和合,這是“往生正因”

我提倡的“十念法”一天九次,每次念十聲佛號


  【解】此就菩薩種性人也(正是《唐譯》中住大乘者)。蓋元曉師謂:下輩中有兩種人,一者,發菩提心,十念聖號,願生彼國,而得往生,是不定性人;
  (元曉法師是韓國人,韓國淨宗大德)
  他能往生。所以我們中國過去祖師大德,也提倡工作非常繁忙的人教你念“十念法 ​​”,這都根據經上說的。祖師大德教給我們,“ 十念”是一口氣為一念,這一口氣不論念多少沒有關係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盡一口氣叫“一念”。用這個做早晚課,早晨起來洗了臉、漱了口,合掌面向西方,或者對佛像念十句;晚上睡覺之前在佛像面前也念十句,一生沒有一天缺課的,都算是“淨念相繼”。
  我在新加坡的時候,看到回教徒一天五次祈禱,無論做什麼工作,時間一到一切放下,面朝麥加的方向祈禱。所以宗教裡面回教徒最團結,回教徒顯得最虔誠,什麼原因?五次祈禱。我看到這個現象,我提出九次念佛,一天念九次,比他還多四次。他只有五次,我有九次,加了四次,念十句佛號,“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”,十句這三句,念十句就可以。
  現在我們在吃飯之前念十句,這次在新加坡提倡的,早晨起來念一次,三餐飯三次,就四次;你上午工作,上班、下班兩次;下午上班、下班兩次;晚上睡覺前一次。一共九次,養成習慣,到這個時候一定先念佛再開動,好!時時刻刻不忘“阿彌陀佛”,就是提醒這個,不是別的。
  我提倡的“十念法 ​​”,不容易忘記,早晨起來向著西方念十句“阿彌陀佛”;早飯之前念十句;中午飯之前念十句;晚飯之前念十句;上午工作之前念十句;工作結束了也念十句;下午上班之前念十句;下班之前念十句;晚上睡覺之前念十句“十念聖號,願生彼國”,而得往生是不定性人。
  【解】二者,聞法深信,乃至一念,願生彼國,而得往生,是菩薩種性人。元曉師實已明察,《魏譯》“下輩往生文”中品類不齊。試問聞甚深法,歡喜信樂,不生疑惑。
  這八個字可不容易。聽到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,生歡喜心,生信心,愛好(這“樂”是愛好),不生疑惑。
  【解】如是殊勝智慧,應是何人境界。
  這是什麼人?不是普通人,普通人做不到。
  【解】故元曉師名之為菩薩種性人。
  這不是凡人。菩薩種性從哪裡來?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念佛,這一生一聽到就歡喜,一聽到就接受,一天十念,終身奉行,他沒有間斷,這就對了。
  【解】既是菩薩種性,復能生深信,起心念佛,以至誠心願生其國,實不應限於下輩也。
  念公這一句話說得好,菩薩種性地位不應該這麼低。
  【解】又《報恩論》曰,謹按此段,“十念往生”專指住大乘者言之。大乘如禪宗得“破參”,及讀一切大乘經典得“解悟”者皆是。
  “解悟”,他明白了,不是“證悟”。“證悟”是契入境界,他“解悟”。
  【解】其人不專修淨土,如智者、永明之類。
  智者大師是天台宗《法華經》,永明是禪,他們兩個都是念佛往生的。永明是淨土宗第六代祖師,他是修禪的。
  【解】此論所見更上層樓(惜以永明大師為例,稍欠穩妥,因永明晝夜彌陀十萬聲)
  他不是十念。永明了不起,白天念佛十萬聲,晚上念佛也十萬聲,一天念二十萬聲佛號,一生不間斷;禪宗裡面“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”,回過頭來專念“阿彌陀佛”,接引與佛有緣的同修,同生極樂世界。

腰酸背痛找醫生非“一念淨信” 到哪找“一念淨信”的人?!


  下面我們繼續看:
  【解】蓋經云,住大乘者,其心清淨,聞甚深法,既生信解,如是智慧猛利,信願堅固之人,唯“智者”、“永明”、“中峰”諸大老,方所堪能。既同“智者”、“永明”、“中峰”諸大祖師,又焉能位列下輩,是故夏師會本於三輩往生人後,專引《唐譯》另成一段,以表常言之“三輩往生”外另有一格,即慈舟法師判為“一心三輩者”也,此“一心三輩”乃別有大人作略,超越常格,而得往生者。此之作略,即“一心”也。本品中“一念淨心”,即前“十方佛贊品”中之“一念淨信”也。
  “一念淨心”就是“一念淨信”。
  “ 一念淨信”就是毫無懷疑。難!今天到哪裡去找“一念淨信”的人?!海賢老和尚是“一念淨信”,來佛寺三聖都是“一念淨信”。
  為什麼我們不能成“一念淨信”?腰酸背痛那就找醫生,這就不是“一念淨信”。
  “ 一念淨信”的是什麼?不管是哪個地方有傷、有痛,他一句佛號念到底,全沒有了,那是“一念淨信”人。一念淨信”很難得。
  所以在我們這個本子裡頭,夏老師的會集本專引《唐譯》的做這一品最後的一段,“三輩往生”後面加上這段,上輩、中輩、下輩,最後“一心三輩”,清楚了、明白了。
  念老註解裡又告訴我們,“一念淨信”有來處,就是前面所說的“十方佛贊品”裡面講的“一念淨信”。我們今天修淨土,還想修別的法門,或者想禪,或者想教,或者想密。夏蓮老宗教顯、密都通,黃念祖老居士亦如是,他們跟海賢老和尚不一樣,海賢老和尚是“一念淨心”、“一念淨信”,各人表的不一樣。
  【解】前云,乃至能發一念淨信,所有善根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,隨願皆生。今雲,乃至獲得一念淨心,發一念心念於彼佛……定生彼國。
  這個“定”字重要,決定往生極樂世界。
  【解】前後呼應,同顯“一心”與“一念”之旨,此實淨土法門之妙體。夏師之會集、慈老之科判均契諸佛本懷,深顯“禪”、“淨”不二,實大有功於聖教。
  不是他們給我們點出來,我們看不出來,這一點清楚了,我們在這裡恍然大悟,要不要再去學禪?不必。一念淨心就是禪,一念淨信就是教。淨土宗,一個淨心,一個淨信。淨信,“信”、“願”、“行”是淨土宗的三資糧,淨心是禪宗。
  我們的經題,經題末後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,“淨信”就是“清淨心”。比“清淨心”更深一層的就是“平等心”。
  不但我們能“解”,還要能“行”,“信”、“願”、“行”。“行”是什麼?“行”是“一念淨心”,“教”是“一念淨信”。我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、有阿彌陀佛,一點不懷疑,這叫“淨信”。
  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?自心所現的。誰的自心?我的自心這是禪,禪、教是一不是二,沒有分家。經題上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,這是淨,也是禪,也是密。清淨心,阿羅漢、辟支佛;平等心,菩薩;覺,法身菩薩;正覺,法身菩薩正覺,如來正覺,不 ​​可思議。所以落實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是真正發心、真正修行。
  心不清淨,沒放下,煩惱習氣沒放下;心不平等,分別、執著沒放下得“清淨心”就是阿羅漢、辟支佛的地位;得“平等心”就是三賢菩薩;“覺”,法身大士,阿惟越致菩薩。
  所以“今雲”,“今雲”,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。
  【解】今雲“乃至獲得一念淨心,發一念心,念於彼佛。……定生彼國。”前後呼應,同顯一心與一念之旨。此實淨土法門之妙體。夏師之會集,慈老之科判,均契諸佛本懷,深顯禪淨不二,實大有功於聖教。

念佛的人“一心”最重要


  我們再看後頭這一段:
  【解】一心與一念,文異而實同。《教​​行信證》曰:“言一念者,信心無二心。故曰一念。是名一心。一心跟一念,祖師大德為我們解釋。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。”
  所以,淨宗修行的標準叫“一心不亂”,淺而言之叫“事一心不亂”,深而言之叫“理一心不亂”。事一心不亂”生方便有餘土,“理一心不亂”生實報莊嚴土。
  念老在此地為我們解釋:
  【解】謂信心無二之心,即是一心,亦即是一念。並謂此為清淨報土之真因則往生者必將登實報莊嚴土,而成地上之大士。一心之不可思議殊勝功德,於此可見。
  念佛的人甚麼是最重要的?“一心”最重要。一心”就是不亂,“不亂”就是一心。“事”上一心不亂,見思煩惱斷了;“理”上一心不亂,無明煩惱破了,這是念佛人的目標、念佛人的標準,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真幹。
  海賢老和尚是我們最好的榜樣,還有他的師弟、他的母親,三個都是預知時至,自在往生,走得多自在!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告訴大家佛來接引。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,成就法身大士,這個一心不可思議殊勝功德,於此可見。
  【解】又《信心銘》曰:“信心不二,不二信心。言語道斷,非去來今。”亦表不二之信心,即不可思議之一心。是故“一念淨信”,“隨願皆生”也。
  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今天問題出在哪裡?出在放不下。為什麼放不下?對於事實真相沒搞清楚,把假的當作真的,把真的當作假的,一味在假相上下功夫,真的忘得一干二淨,連個概念都沒有,怎麼辦?這就是經教要認真。經教是幫我們破迷開悟的、是幫我們認識真相的,該舍的要捨,該持的要持。
  淨宗法門的殊勝,就殊勝在帶業 ​​往生煩惱不需要斷,帶著可以往生。帶業不能證果,但是能往生。所以我們把消業障這樁事情,完全到極樂世界再辦,在此地不必理會,“一心”信願持名求生淨土,就對了。
  【解】又《圓中鈔》曰:“持名一心不亂者,因也。得一念者,約行成而為言也。此言一念之力,有伏惑之功。臨終正念,自然現前,往生淨土必矣。”
  什麼叫“一心”?“一念”就是一心
  “此言一念之力,有伏惑之功。臨終正念,自然現前,往生淨土必矣。”等於給我們保證了。
  【解】蓋言,持名心無散亂者,因行也。能得“一念”,乃行成之果。若得一念,則臨終時,能伏諸惑,正念自然現前,定為往生之因。
  “一念”就是“一心”。為什麼能伏諸惑?“諸惑”就是煩惱習氣,“一念”能伏。“一念”是阿彌陀佛,念念是阿彌陀佛,煩惱習氣就不會起來。果能像永明大師,一天十萬聲佛號、晚上十萬聲佛號,二十萬聲佛號,他不生煩惱了;他生煩惱,二十萬聲佛號念不成。聲聲佛號分明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們要學、要向他看齊。
  發大乘心,心量要拓開,阿彌陀佛心包太虛、量週沙界,自性本來如是。為什麼我們變成這個小心量?喜歡這個、討厭那個,心量太小。心量小不生智慧,生煩惱造業,果報是六道輪迴。在六道輪迴裡頭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苦不堪言。錯了!真正聰明人不干這個傻事,有這麼好的緣分,為什麼不念佛?!
  這個底下說,
  【解】故本經曰:“發一念心,念於彼佛,定生彼國”也。
  記住,一念心,我只有一個念頭,我沒有第二個念頭,我只有一個願望,沒有第二個願望,就是求生極樂世界,你就決定得生。
  【解】又《彌陀要解》謂十念乃至一念往生,但約臨終時,亦與此無違。
  這是蕅益大師說的。十念往生、一念往生都是講臨終時候,跟此地所說的沒有違背。
  【解】若於平時能發一念清淨心,冥契理體,入於一念。則因此一念之力,則因此一念之力,臨終必仍能有十念或一念也。
  我們平時做這個功夫,修“一念”,這個重要,這個“一念”的力,能感得臨終十念、一念,所以臨終一念、十念往生的,也不是容易事情他這一生用功,或者是前世,生生世世,阿賴耶里面含藏著念佛種子,才能起現行。
  【解】如《圓中鈔》所云:“此言一念之力,有伏惑之功,臨終正念,自然現前。”也。
  你就不會懷疑、不會害怕。臨終的時候正念不能現前,那就隨業流轉了,很可怕!隨業流轉就是六道輪迴。
  現在的人心心浮氣躁。心浮氣躁與什麼相應?與惡道相應,與三善道都不相應換句話說,與惡道相應,就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到這裡頭去了你願意嗎?你能受得了嗎?你要不願意,那就要“一心”,“一念、一心”,才能保證我們往生淨土,不再搞輪迴了。
  這一句佛號只要不斷,有佛號,沒有雜念、沒有妄想,這就是把煩惱控制住了、伏住了。平常這個功夫得力,臨命終時自自然然正念現前,我們要幹,現在就要幹,不能等待明天,明天太遲了,要把時間分分秒秒都要抓緊。

“事一心”與“理一心”,“事持”與“理持”


  下面說:
  【解】又一心中,有事有理,“事一心”者。《彌陀疏鈔》曰:“聞佛名號,常憶常念。以心緣歷,字字分明。前句後句,相續不斷。行住坐臥,唯此一念,無第二念。不為貪嗔煩惱諸念之所雜亂。事上即得,理上未徹。惟得信力,未見道故。名'事一心'也。”
  蓮池大師說的,什麼叫“事一心”?聽《無量壽經》、聽《阿彌陀經》,對於西方極樂世界,有個概念了。這個概念不能忘記,要常常想著、常常念著,這就是用我們的妄想心去攀這個緣。要念得什麼?字字分明,“阿彌陀佛”,或是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字字分明,前句後句,相續不斷;行住坐臥,唯此一念,無第二念,這就是“淨念”,這就是“淨信”,就是“一心”,就是“一念”。
  “ 一念”就是阿彌陀佛,除此“一念”,無第二念。什麼都放下了,什麼都不執著了,什麼都不攀緣了,徹底放下了,這叫“事一心”
  為什麼“事一心”?沒有見性,所以事上他得了,理上他沒有徹,事上“一心”了,還有理。
  【解】又《彌陀要解》曰:“不論事持理持,持至伏除煩惱,乃至見思先盡,皆'事一心'。”
  “ 事一心”的範圍很廣,“ 事持”是有事相,真的在念,一句接著一句,這是“事持”。“理持”則不然,“理持”是大菩提心,與阿彌陀佛的心相應,與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相應,是“理持”。念念不離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,念念就是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,這是“理持”。
  下面還有解釋,下面解釋“理一心”。
  【解】“理一心”者。《彌陀疏鈔》雲:“聞佛名號,不惟憶念,即念反觀,體察究審,鞫其根源。體究之極,於自本心,忽然契合。以見諦故,名'理一心'也。”
  “體”是體會其義,“查”是審查,把它的根源找出來,根源是什麼?
  “體究之極,於自本心,忽然契合。以見諦故,名'理一心'也。” 沒有見性是“事一心”,見性就是“理一心”所以“事一心”簡單的說,見思煩惱斷了,“理一心”,無明煩惱破了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這是“理一心”。
  所以“ 理一心”是法身大士,生實報莊嚴土;“事一心”是三乘菩薩,往生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。“理一心”生實報莊嚴土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他怎麼得到的?“一心一念”得到的。真的嗎?真的。有證明嗎?有。來佛寺三聖就給我們作證明,海賢和尚、海慶和尚、海賢的母親(在家居士),往生的時候八十多歲,給我們作見證,那都是長年“一心”、“一信”。我們相信,這三個人往生極樂世界,都是“理一心”,生實報土。
  【解】《彌陀要解》雲:“不論事持理持,持至心開見本性佛,皆'理一心'。”
  這個“心開”就是開悟。開悟,見性了,“性”就是佛,佛就是“性”。見到自性,這叫見佛。所以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所以“持名念佛”要念到“心開悟”。
  這個里頭有三個階段:
  第一個階段是念到“功夫成片”。念到“功夫成片”就是這個心裡頭只有佛號,除佛號之外沒有雜念,叫“功夫成片”了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一句接著一句。
  永明延壽大師,白天十萬聲佛號,晚上十萬聲佛號,成片了,不容易。
  永明大師不是凡人,再來人,禪裡面大徹大悟,回過頭來一心念佛求生淨土,做為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。
  海賢老和尚,我們要問他,他念了多久得“功夫成片”?“功夫成片”不難,我們看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裡面所說的,那些念佛​​三年,臨終都是佛來接引。
  早年間,大概四五十年之前,基隆有個德容法師,年齡跟我差不多,但不在了。常常聽我講經,有一次他問我:《往生傳》裡頭那些往生的人,都是念佛三年都走了,是不是他三年壽命到了。我告訴他,不可能,哪有那麼巧?!個個都是三年,那為什麼三年能往生?只要“功夫成片”就能往生。為什麼?“功夫成片”了,阿彌陀佛自自然然跟你感應道交,或在夢中,或在定中,佛現身送信息給你,告訴你,你的壽命還有多久,到時候佛來接引你往生。成片就送消息來了,你自己知道你往生決定有分,你會歡喜。
  可是有一等聰明人,見到佛就不放了,要求佛帶他往生,我還有壽命不要了,這樣往生去的,這才合理、才講得通。大部分能見佛的人,都求佛接引往生,谁愿意在這受苦受罪?!極樂世界那麼好,別人想去去不成,我這個機會成熟了,見到阿彌陀佛再不放手。這樣往生的。
  我們看到,海賢老和尚一生的事蹟,他二十歲出家。我們要問,師父就傳他一句佛號,南無阿彌陀佛,囑咐他一直念下去,這個人“老實、聽話、真幹”,長處就這六個字,這個六個字他就成功了。我們估計三年“功夫成片”,“功夫成片”佛就來通知了,他就見佛,他就見極樂世界了。
  我相信他求往生,為什麼佛不帶他去?他求多次,念了九十二年佛,我相信,他跟阿彌陀佛見面不止十次。
  我們淨宗初祖,東林念佛堂遠公老和尚,在傳記裡就寫著,他一生見佛三次,第四次見佛是接引他往生,他從來沒有告訴人。最後告訴人,過去見過三次。人家問他極樂世界什麼樣子,跟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講的一模一樣。
  海賢老和尚念九十二年,常常見佛。“事一心”、“理一心”都得到,佛為什麼不帶他走?交他有任務,叫他住世表法,讓他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,把佛弟子榜樣做出來給人看。真正的佛門弟子要像他那樣。更重要的是給念佛弟子做榜樣,淨宗弟子念佛求生淨土要學他所以他是接受阿彌陀佛囑咐,給他的任務,他完成任務才能往生。什麼是完成?佛告訴他,你什麼時候見到有一本書,《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贊僧》,見到這本書了,阿彌陀佛就接他往生。他天天等,誰送書給他?決定沒有人,為什麼?他不認識字。大家都知道,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怎麼會有人送書給他?!這簡直就不可能。
  沒想到等到一百一十二歲,居然有一個居士去看他,帶了一本書,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的,老和尚看到一本書就問他,這什麼書?他就說出,《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贊僧》,他聽到這個書名高興極了,如同見到想了多久的時間寶物出現了,馬上穿袍搭衣,要求大家給他照相(就是這邊掛的這張照片),三天之後他往生了。
  往生那天白天干活一天,晚上走的。白天在菜園整地、澆水、拔草,乾一天,幹到天黑。人家告訴他,老和尚天黑了,可以了不必干了。他怎麼說的?好了,快好了,搞完了我就不干了。第二天就走了,晚上走的,什麼時候走的沒人知道,他不告訴人。
  所以從他一生事蹟裡面我們看到,我估計老和尚到極樂世界,常常去遊極樂世界,你不要看他在睡覺,他都極樂世界去了,去見阿彌陀佛去了,得大自在。我估計他念佛三年,不會超過五年,“功夫成片”;再五年到十年,就是三十歲前後,“事一心不亂”;四十歲左右“理一心不亂”,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。
  他的師父囑咐他一句話,是剃度的時候傳授給他的,“阿彌陀佛”四個字,一直念下去,後頭又加了一句——“明白了不能說,不能亂說”。所以他開悟了,不說,沒人知道開悟。
  我們就想到惠能大師,你看惠能大師開悟了,他沒有聽過的經典,你念給他聽,他講給你聽,一切都通了,世出世間法全通了,沒障礙了。
  海賢老和尚也到這個境界,為什麼不說?師父囑咐不能亂說、不能說,環境不一樣,那就等吧,等這本書出現,阿彌陀佛接引他往生。真的等到了,無量的歡喜,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歡喜心,如獲至寶,三天之後真走了。
  他在臨走之前應該都有信息,臨走之前的一個月,去看老朋友,辭行;過去住過的道場,有往來的人都去打個招呼,辭行。走了以後大家知道了,都感到非常驚訝:老和尚的德行感人至深,這是我們念佛人最好的榜樣,一句佛號念到底,連經都不要讀。
  我們現在為什麼還聽經還講經?斷疑生信,目的在此地如果我們真相信,一點懷疑都沒有了,經要不要讀?可以不讀跟老和尚一樣,一句佛號,一句接著一句,一句接著一句,日夜不間斷就成功了,念到功夫成片,念到“事一心不亂”,念到“理一心不亂” ,成就了。
  下面《彌陀要解》雲,
  【解】在一心中,“理一心”最為上也。
  這最高的。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  這個後頭“一心三輩”,念老注的很長,大概注經文這一段注得最長,這是淨宗不可思議、淨宗無比殊勝的一段經文,讓你真正理解念佛往生有這麼殊勝,“真信切願”老實念佛,決定得生。這簡單說,這個經就是證據。
  好!我今天就學到此地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

極樂世界的由來,自性變現出來的,不是阿賴耶。比起阿賴耶,兩個對比,阿賴耶是虛妄,是假的。它是真的,它不生不滅,它沒有變化。壽命很長,沒有變化,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睡眠。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,沒有夜晚,也就是沒有黑暗,無論在什麼地方全是透明,大地都放光。 這個世...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