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

《了凡四訓》知命改命


《了凡四訓》是關於知命然後改命的一本古人智慧的總結。我們知道,老子通於大道,而孔子精於常道,要想真正進入大道,就必須要知於常道。道德文化是社會的基礎,是做人的標準。從老子《德道經》基礎拓展開來,從道德人文角度解讀《了凡四訓》,發現其真正的精義還是在培養我們的道德,創建道德家庭,共建和諧社會。老子《德道經》:“修之身,其德乃真;修之家,其德有餘;修之鄉,其德乃長;修之邦,其德乃豐;修之天下,其德乃博。”)
《了凡四訓》是明朝了凡先生所著。了凡先生,原名是袁黃先生(字坤儀,號學海,道號了凡,江蘇省吳江縣人)他在早期驗證了命數的準確性,後來進一步通曉了命數的由來,知道人們可以掌握自己的未來,改造自己的命運。就在他的下半生中,又驗證了人們完全可以自我”立命”,自求多福的準確性。以此作了,把自己親身的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傾囊傳授,教育自己的子孫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。
【了凡四訓(一):立命之學】
袁了凡童年時代就死了父親,因此,母親叫他放棄求取功名的學業,去學習醫學,學成後可以維持生活,還可以濟世利人。
後來有一天,袁了凡在慈雲寺遇著一位姓孔的老人,孔先生精通命理,有“鐵口”之稱。對他說:“你是官場中人,明年就要中秀才了,為什麼不讀書呢?”
孔先生是雲南人,得到宋朝易學大師邵康節的《皇極數》正傳。這位老人用《皇極數》為我推算,對袁了凡過去的遭遇,就是連很小的事,也都推算出來了。
這就激發了袁了凡讀書的志願。就去私墊讀書。
孔先生給袁了凡推算:縣考童生第十四名,府考第七十一名,提學考第九名。等到第二年去考試,三處的名次完全相符。孔先生再給袁了凡推算終身吉凶,說某年考第幾名,某年當廩生,某年當貢生,貢後某年當選為四川的縣令,在任三年半就應該告退回鄉,在五十三歲八月十四己丑時,壽終在家裡,可惜沒有兒子。袁了凡把他的話,詳細地記錄下來。(點評:大家注意這段孔先生的算命結論)
從此以後,凡遇著考試,名次先後,都如孔先生所算定的一一應驗。袁了凡因此更加相信人生的一切遭遇,都是由命注定的。而思想也就很安定,不作妄想追求名利了,他深信:人生一切遭遇,全都是命中註定,天命難違,個人是絲毫無能為力的。(點品:這就是一種被動“知命”,當然,作者後來明白了命並不是全注定的)。
由於他“知命”而因此畏天命,為人正直,為官清廉,注重積德,因此而累積了一部分“福因”。出貢(當貢生)以後,到了北京,留京一年,一天到晚總是靜坐,後來進南京國子監(國立大學)。在進校以前,憑這點“善因”,他後來有幸遇見南京棲霞山的高僧云谷禪師,他就命運問題請教雲谷禪師。雲谷禪師和他對坐三晝夜,開示於他,。
禪師問他:”凡夫所以不得成為聖人,只因為妄想纏繞,你坐了三天,不見你起了一個妄想,這是怎麼一回事呢?”
袁了凡答道:”我被孔先生算定,榮辱死生都有定數,即使要妄想,也是沒有用處的。”禪師笑著說:”我以為你是豪傑,原來是個凡夫哩。”
袁了凡問他:”這是什麼意思?”
雲谷禪師說:”人們不能達到無心的境界,就要被定數所束縛。那裡會沒有數呢?但是普通平凡的人是有數的。大善的人,數就拘不了他;大惡的人,數也是拘他不定的。你二十年來被他算定,不曾轉動一毫,豈不是凡夫嗎?”
袁了凡就問:”那麼,這個數能逃得了嗎?”
雲谷禪師說:”詩書裡所說的,”命是我們自己所造作的,福報也是我們自己求取得來的”,確是很明顯的教訓。”
袁了凡再問:”孟子說過:”求則得之。”這是一切都可以由我求得的。但我以為道德和仁義是可以努力去求取的,那功名富貴,怎麼能夠求得來呢?”
禪師說:”孟子的話沒有錯,是你自己錯解了。你不知道,六祖說過:”一切的福田離不開自己的心,能從自己的心田去找它,是沒有得不到感通的。”要知道,求不求在於自己,如果專誠去求,不但能得到道德和仁義,還可以得到功名和富貴呢。內外雙得,那才算是有益的求。
倘使不得認真地遵循正道去求,也就是說,不從心地上去求 ​​,不從積善去惡上去求 ​​,而徒然費盡精力向外追逐名利,那雖求之有道,不違犯法律道德,但所得的還是你業命中本來有的。若是由於不顧一切,過分貪求,不合道理的事去做了,那就把心裡本有的德性也失掉了,豈不是內外雙失嗎?所以是徒勞無益的。”
雲谷禪師又問:”孔公算你終身怎麼樣?”我照實告訴了他。
他說:”你自己考慮應該登科第嗎?應該有兒子嗎?”
袁了凡考慮了很久,回答道:
“我想,我是都不應該得的。因為科第中人大抵都是有福相的。我生來福薄,又不能積功累德以培植增福;而且不耐厭煩,不能容納別人,有時還顯出自己的才智以凌蓋別人;率意行事,輕易發言。像這樣的作風都是薄福之相,怎麼配得上得科第功名呢? ”污穢的地土裡,容易滋長生物;而清澈的泉水里,往往沒有魚類”。而我卻是有好潔之癖的。這是不應有子的第一點。
“和氣能生長萬物,可是我卻很容易發怒。這是我不應有子的第二點。
“仁愛是生生不息的根本,殘忍是不繁育的種因。我又愛惜自己的名節,不能捨己以救人。這是我不應有子的第三點。
“多言耗氣,而我喜發議論,信口開河,這是我不應有子的第四點。
“喜歡喝酒,損傷精神,這是我不應有子的第五點。
“通宵長坐,不知道保養元氣,這是我不應有子的第六點。
“僅就這幾點,我是不應該有兒子的了。其他的過惡還多著呢,不能一一都舉出來了。”(點評:這個過程,就是在雲谷禪師的啟發下,袁了凡主動反思懺悔自己的所有不合乎道德規範的缺點,想過去告別,為下一步主動積善行德掃清了道路。《老子德道經》:“同於道者,道亦同之;同於失者,道亦失之。”)
禪師接著說:”現在你既然知道自己過去的缺點,就應該把向來不合登科第,不合有子的作風,盡情改刷。一定要積德!一定要寬恕人家原諒人家!一定要和愛!一定要愛惜精神!從前種種,譬如昨日死,以後種種,譬如今日生。這是義理再生之身啊!
禪師繼續說:“商朝的賢君太甲說過:'天作孽猶可違,自作孽不可活。'孔先生算你不登科第,不生兒子,乃是自己前世所作的業報,這是天作之孽,是可以違反它、改造它的。你只要盡力去作善事,多積陰德,這是自己所作之福,哪裡自己會得不到享受呢?《易經》說:''積善之家必有餘慶。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,'你能相信嗎?”
聽了他的一番議論,袁了凡拜謝禪師,接受了他的教導。就把往日之罪,在佛前盡情發露懺悔,寫了一篇疏文,先求登科,誓行三千件善事以贖罪。(點評:雲谷禪師開示於他,講明命運來源於因果,剖析因果循環之理。這才使他豁然開朗,懂得了命運既是有一定之數,又是能夠改遷的。袁了凡是間接“知命”,經過驗證後深信不疑,注重積行累善業,主動消惡業,積福累行度人生,遷改人生原來由惡因寫就的不吉經歷,並為今後奠定厚薄不同的基礎。)
雲谷禪師取出一本《功過格》給袁了凡,教我把所做的事,逐日登記起來,善則記數,惡就退除。
袁了凡的號原來叫學海,從這一天起就改道號了凡。因明”了”立命的道理,不願再落凡夫的窠臼了。”
從此以後,一天到晚,心地都在約束著自己,一切心念行就和以前不同了。從前只是悠悠地放任,到此自有戰兢惕勵的景象。雖在暗室陋屋處,也恐怕得罪天地神鬼。遇到別人憎恨我,或是毀謗我,自能安然容受了。(點評:我們古人可以做到“吾日三省吾自己”,遇事向內反思自己,現代人遇事總是去照他人,很少反思自己,怎麼真正改變自己命運呢?)
到 ​​了次年禮部考科舉,孔先生預算的應該得第三,忽然考中第一。他的話就不應驗了。但是袁了凡檢討自身,還是有許多的錯誤;或見善而行之不勇,或救人而心猶豫不決,或身勉強為善而口有過言,或醒時能操持而醉後便放逸。以過折功,日常虛度。從己巳歲開始發願直至已卯歲,經過十餘年,這三千善行才算完成。(點評:《老子德道經》:“善者善之,不善者亦善之,德善也。” )
鐵口孔先生算袁了凡五十三歲要死,雖不曾祈禱求壽,這一年居然無恙。今年已六十九歲。
袁了凡因此相信”所有幸福都是自己可以求得的。”這句話,是聖賢的名言。若是說,禍福是天所掌握,是天所注定的。這就是世俗淺識人的言論了。
【了凡四訓(二)改過之法】
當幸福快要到來,只須觀察他的善行就可預知;災禍將要來臨,觀察他所作的不善事,也就可以預卜的。
現在,我們想要得福而遠禍,暫且不論行善,第一步必須。反思悔過時,第一要發羞恥心。應思從前的古今中外聖人賢人,他 ​​們為什麼百世可師?這是因為自己,在私下做了壞事,還認為別人不知道,傲然沒有一點慚愧之心。因為知恥則勇於改過;德業日新,成為聖賢。
第二要發畏懼心。。每人的過惡雖在隱微之間,但是宇宙自然已經記錄了這種信息了,這種信息以能量形式存在者,在有一定外因是就釋放。
第三要發勇猛心。人們多是因循退縮,得過且過,不肯發心改過。我們必須奮發振作,不用躊躇、企惑,不煩等待拖延。小的過失,比如芒刺在身,要很快的把它拔除。大的惡行,要像毒蛇咬住了手指,急速把手指斬除,以免蛇毒人心。這是絲毫緩慢不得的!
如能具備以上這三種心,譬如春天的冰遇到了太陽,是沒有不消溶了的。實踐改過的工夫,有從事上改的,有從理上改的,更有從起心動念處除淨的。工夫既然不同,效用也就有別。
什麼是從事上改的呢?例如前日殺生,今日戒殺了;前日怒罵別人,今日不發脾氣了,這就是事上而改的。但是強制於外,是會感到很困難的;而且病根還在,東滅西生,這不是究竟的好辦法。
什麼是從理上改的呢?善於改過的人,是在事件還沒有發生以前,就先明白了它道理。
例如,過失在於殺生,自己就想:一切的動物都愛自己生命的,把它活活地殺死,往自己嘴里送,將我的享受建築在它的痛苦上,能忍心嗎?這樣一想,我的心就會感到不安,而且它被殺,當遇到屠割的時候,痛苦澈骨人髓;至於我為了貪一時的口福,珍膏羅列,食過即空,假如自已是容易惱怒的,就應該想:凡是我所行不通的,都是自己的德行沒有修,不能感動他人,這是自己要加以反省的。如果有人蠻不講理的來犯我,那是他自己品德的事,他自己會承擔相應的後果。那末,毀謗的發生,都是磨練於我,玉成於我,我將歡然受賜。能夠這樣想,那還有什麼忿怒可發呢?(點評:此行不可太過,因為縱容別人不利於他改過也是害他,應當以自己的善心善巧方便感化教育對方。
因一切過惡都是自害的作法,損失自己道德。
什麼叫做從心而改呢?一切過失都是根源於心,是心所造的。我的心不妄動,過失又從哪裡發生呢?
從事修養的人,對於好色、好名、好利、好怒,這些過失,不必逐類尋求,但當專注起心動念處,使正念時時現前,邪念自然污染不上了,正如太陽本來當空,只是人心這篇烏雲遮擋了陽光普照大地,
從事上,從理上,但最好是從心上修養道德。不合理的念頭,才一動起,立即發覺,一覺就立即予以消滅,倘使這樣做不到,就要反復明理來消滅它。或許還是克制不了,那就要用懸崖勒馬的工夫,臨事強行克制,堅決地禁止不犯。
【了凡四訓(三):積善之方】
《易經》說:”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!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!”
楊少師(楊榮),是福建建寧人,他的家庭是以擺渡為生。有一次,久雨之後,溪里的水氾漲起來。洪水沖毀百姓的房屋。淹死的人順流而下。其他搖船的人,都乘這機會撈取財物,只有少師的曾祖和祖父接連救人,不去撈取一件財物,大家都嘲笑他們是笨蛋。乃至生了少師的父親以後,家裡的經濟情況逐漸寬裕起來。後來生了少師,少師於二十歲就登科,官職做到三公,子孫貴盛,到現在還有許多賢德的後裔。
寧波楊自懲,早年充當縣里的官吏,他存心誠厚,守法公平。那時的一個縣令辦事很嚴厲,有一回懲罰一個囚犯,把他打得血流滿面。可是那縣令餘怒還是不息。自懲耐心勸解,使他平息怒氣,不要鞭打囚犯;自懲家裡很窮,別人送他的物品,一概都不接受,遇著犯人缺乏糧食,經常設法替他們解決。有一天來了新的犯人數名,餓著沒有吃,可是他自己家裡又剛巧缺存糧,如果給囚犯吃了,一家人就沒有吃,要挨餓了。但眼看囚犯們都餓得很可憐,自懲就和妻子商量。妻子問他:”囚犯從哪裡來的?”自懲說:”他們從杭州來,一路上忍著飢餓,臉色都餓得發青了!”妻子聽了也很同情,因此,取了自己待炊的米,拿來煮粥給囚犯們吃。後來楊自懲生了兩個兒子,長子名叫守陳,次子名叫守址,做到了南京吏部侍郎(副部長之職)。長孫做了刑部侍郎,次孫做了四川的按察使。他們又都是當朝的名臣。
上面所說的故事,雖然表現的事實不同,但歸納起來,只是一個善字罷了。
(點評:道學和佛學的祖先們,運用大智慧既揭示了“命學”和“相學”的本源,但是,在佛道性命學說中,是決不主張和提倡求籤、問卦、看相、算命的。因為這些方法只是使人部分地、管中窺豹地知命和安命,僅是“知命”、“安命”,都是消極的“宿命論”,宿命論對社會進步發展和個人前途的開拓,對民族的繁榮昌盛,並無積極意義。自古以來佛道兩家的聖哲們都不提倡宿命論,對宿命論持批判態度。並向後人指出:應當摒棄“一切都是命,半點不由人”的消極悲觀認識論,要實踐德字所蘊含的真意:德字由雙人傍,十、四、一、心等五個部分組成,其意為德乃眾人(彳)應該一心做到,或解釋為一心為眾人做到,十種善行(指十心,這就是忠孝心、好善心、慈悲心、平等心、博愛心、教化心、忠恕心、和藹心、忍耐心、勇猛心。),四個原則(非禮勿言、非禮勿聽、非禮勿視、非禮勿行),以老子德道經為理論指導,進行行善積德。)
什麼叫真假呢?
“凡是想做好事,決不可被耳目所迷,隨世俗見解,應從內心隱微處,默默審察,是不是純粹從濟世利人之心出發。如果這樣,那就是真。假使有一毫沽名釣譽的媚世之心,那就是假。完全是愛人之心的,就是真,行善而有一毫牢騷憤世之心,就是假。純是敬人之心的就是真,有一毫玩世不恭,侮弄世人之心的就是假。這些都應該詳細分辯的。
“什麼叫做陰、陽呢?
“凡做了一件善事,為人們所知道的,叫做顯德,也就是看得見的陽,默默無聞,做了善事別人不知道的;這叫做陰德,也就是陰。二者都能獲得意料不到的幸福。
“什麼叫做半、滿呢?
“從前有一個女子來到佛寺,想要布施供養,可是身邊只有二文錢,就把這二文錢捐獻了,寺裡的方丈老和尚親自替她懺悔。後來這個女子選進王宮,享受富貴,帶了幾千兩的銀子,又到這所佛寺來布施。老和尚叫他的徒弟替她”迴向”就算了。這女子就問老和尚,我當初布施二文錢,老師父親自替我懺悔,今天我布施數千兩的銀子,老師父倒不替我懺悔,這是什麼緣故呢?老和尚說:”以前的二文錢;錢雖少而布施心很真,不是老僧親自代為懺悔,不足以報德;今天錢雖多,而布施之心,不如前日的懇切,所以我派別人代為懺悔就可以了。”這是千金為半,而二文為滿的道理。
“漢鍾離傳授丹法給呂祖。這丹法能點鐵成金,可以濟世。呂祖問道:”以後還會還原變成鐵嗎?”鍾離說:”五百年後,當恢復本質。”呂祖說:”這就害了五百年以後的人了。我不願學這樣的法術。”鍾離心中暗喜,說:”修仙要積三千功行,你這一句話,三千的功行已經圓滿了。”
(點評:有時善惡全在第一念頭,所思所想念頭一起,就是善念,則為人處事皆是善言、善語、善行,此為“執一以為天下牧”—–老子《德道經》,把握住德這個一就可以了。因此,老子《德道經》第二章得一(39)有云:“昔之得一者: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霝,浴得一以盈,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。其至之也。謂天毋已清將恐裂,謂地毋已寧將恐發,謂神毋已靈將恐歇,謂浴毋已盈將恐竭,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。故必貴而以賤爲本,必高矣而以下爲基。夫是以侯王自謂孤、寡、不榖。此其賤之爲本歟?非也!故致數與無與,是故不欲祿祿若玉,硌硌若石。”)
“什麼叫做難、易呢?
毛澤東同志也說“事因難能,所以可貴”。凡是有錢有勢的人,如果他要立功積德,卻是很容易的。易而不做,這是自暴自棄;貧窮的人做福很難,難而能做,這才算是難能可貴。(點評:《老子德道經》:“圖難於其易也,為大於其細也。天下之難作於易,天下之大作於細。”說得多好啊。老子告訴我們:”是以聖人終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。”)
以十善心為例:
忠孝心者,忠於國家和民族,孝敬父母長輩,忠孝乃立身處世之大節,萬善之根源。
好善心者,見人之危,則扶持幫助。見物之危,則救活解脫。盡己之力而為,如不能為則委曲求其全,設法周旋,用善心滿足而後已。
慈悲心者,天下人心雖然不齊,好惡有別,禽獸昆蟲、草木亦同此生機,保護生態平衡,必須愛而護之,憐而惜之。
平等心者,心中無富貴,眼中無貧賤,言行無勢利,一視同仁,平等待之。
博愛心者,以博大心胸,愛護世人及萬物,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。尊老愛幼 ​​,仁愛廣施於人民和萬物,不以識心之好惡而區分是也。我們對於所見得善行善舉善人,皆能同其善,容易做到對其博愛友善,然而,對於那些誤解了我們的人,就不容易做到繼續以微笑友善地對待了。常常是以禮還禮,以牙還牙。要知道,我們要有博愛心啊。應該以博大心胸,愛護世人及萬物,不以其心之好惡而區分,而對於不善行不善人不善心,我們還能施以博愛心嗎?還能博愛萬物嗎?如果還能做到“善者善之,不善者亦善之,德善也”。老子《德道經》說:“善為士者不武;善戰者不怒;善勝敵者弗與;善用人者為之下。”)
教化心者,見人之善行,則褒揚宣傳,倡其善行,揚其善心。見人之惡,則苦口婆心,規勸其改惡向善,以己之行代為化解,以遏其惡。成人之善,如成己之善。去人之惡,如去己之惡。
忠恕心者,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,推己及人,視人如己,時時自省,以忠信寬恕之心待人處世。人前不論他人過,人後不計他人非。
和藹心者,人無高低貴賤之分,四海之內皆兄弟也。待人皆要和藹可親,勿存親疏,勿以衣帽言辭取人,心平氣和待眾生,一視同仁。
忍耐心者,心字頭上一把刀,嚴於律己,處逆境而不退轉,居順境而不輕心,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之逆境、困苦、惡行等。心如止水,平靜應變,不驚不辱。
勇猛心者,凡是當為者,應該自己立定主見,見義勇為,為人排憂解難,拔困扶危,一直做去,勿為環境和他人所阻,不必等待觀望,是為勇猛心也。
【了凡四訓(四):謙德之效】
《易經》雲:”滿招損,謙受益”。
趙始峰,明朝山東寇縣人,童年就舉於鄉,可是過了很久,還沒有及第。他的父親擔任嘉善縣的一個官吏,他隨著父親到任,仰慕錢明吾學問的淵博,把自己的文章拿去向他請教。錢明吾把他的文章都塗抹了。趙不但不發怒,而且表示心服,完全接受。到了明年,趙就登科了。
江陰張畏岩,學識很淵博,善於作詩文,在文人中頗有聲譽。甲午年南京鄉試,他寄宿在佛寺裡,發榜沒有他的名,就大罵考官。當時有一人在旁微笑著。張就遷怒到他。這個人說: “相公的文章,一定做得不好的”。張聽了更是火冒三丈,就斥訴他: “你沒有見過我的文章,怎知道我寫得不好呢?”這人說: “聽說寫文章貴在心氣和平,現在聽到了你在罵人,滿腹牢騷,心氣不平極了,文章怎麼寫得好呢?”張感到他的話有些道理,因而屈服,就向他請教。這人說: “一個人要考中,全得靠命,命不該中,文章雖做得好,是無益的。你今後需要自己做個轉變”。張問此人: “既是命定,怎麼能夠轉變呢?”這個人說: “所以形成現在之命的是以前的業報,業報是自己所作的,今後的道路卻在於你自己啊!只要盡力做善事,廣積陰德,有什麼福不可求得呢?”張畏岩說: “我是窮人,有什麼辦法呢?”此人說: “善事陰功都由心造,常存善心功德無量!且如謙虛一節,並不費錢,你為什麼不責自己不奮勉努力,而反罵試官!”張很佩服,從此痛改前非。一切有益於人的善事,每天努力去做,因此品德日增。丁酉年,張畏岩果中一百零五名。
由此看來,趨吉避凶,這是斷然由自己作主的。因此,須要自己約束行為,絲毫不​​得動惡念、行惡事,這樣才是受福的基礎。而且只有謙虛處下才能得到無止境地進步。老子《德道經》:“江海所以能為百浴王者,以其善下之,是以能為百浴王。”謙虛處下才能放下包袱,學習符合自然的道德規律,改變過去自己,重新開始新的人生道路。《老子德道經》:“聖人無積,既以為人己愈有,既以予人己愈多.”真正修德的人,給予他人,給予社會越多,自己也得到越多。。
對《了凡四訓》四篇做一總結
第一篇:立命之學,勉勵世人奮發向上,千萬不要自暴自棄。因為人生的命運,氣數是由前生造因而定,但是命運的好壞,是可以由你今生的善念、善行、或者惡念、惡行、而改變的,因此以立命之學,作為開宗明義。
第二篇:改過之法,要嚴以律己,檢討反省自己的過錯,敢於面對過錯,勇於改過。只有知錯改過之後,行善才能收到效益,否則是徒勞無功的。所以改過是立命的首要任務。
第三篇:積善之方,在知錯能改之後,要懂得行善的道理和方法,即是不為名利,默默恆久地行善,行善的同時必須除惡。
第四篇:謙德之效,袁先生以故事,生動地暢述積善之方。初學行善的人,當行善之後獲得福報,喜悅的同時,產生驕傲情緒,是常見的毛病。袁先生訓子之文中,再三叮嚀“滿招損,謙受益”的道理。若能夠謙虛為懷,時時抱著行善惟恐不足之善念,才能使立命收到效果,而達到改造命運的目的。
《了凡四訓》的主旨,以道德修養為根本,以老子《德道經》為指導,改造自己的命運,創造自己的幸福,為社會、國家,乃至全人類的光明前途做出自己的貢獻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

極樂世界的由來,自性變現出來的,不是阿賴耶。比起阿賴耶,兩個對比,阿賴耶是虛妄,是假的。它是真的,它不生不滅,它沒有變化。壽命很長,沒有變化,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睡眠。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,沒有夜晚,也就是沒有黑暗,無論在什麼地方全是透明,大地都放光。 這個世...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