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

淨空老法師:《2014淨土大經科注》第307集--老師因材施教;學生不可拘於一格死在句下

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:請坐!
  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
  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佛菩薩因材施教,沒有定法;學佛不拘於一格,死在句下

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七百三十四頁倒數第四行。
  【解】上《起信論》以出家為淨土正因。
  這個《起信論》是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這個要跟上面連起來看。
  【解】元曉師以出家為顯發正因之方便。兩說稍異,而後說較穩。
  這是“顯發正因”,用出家人做代表。
  【解】若兼究《觀經》,則上三品未言出家,中品上生言“修行諸戒”。中品中生,言“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。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”。該經九品中唯此二品,確指出家。但本經反之。上輩言出家,中輩則謂“不能行作沙門”。蓋以眾生機緣無量差異,因地修行萬別千殊,人人有異,各各不同。
  佛菩薩教化眾生,因材施教,沒有定法,無有一法不是佛。“八萬四千”是佛常說的,“ 八萬四千”不是個數字,代表圓滿,全都包括了叫八萬四千,實際上就是無量法門。“無量法門”跟“八萬四千”是同一個意思。這就是一切眾生,人人都不一樣、個個不同,所以佛說法也沒有一樣,完全是契機契理。“契理”是與自性決定相應,沒有違背自性;“契機”正好適合這個人的程度,程度淺的說淺顯的,程度深的談深奧的,不一樣,同一個問題、同一個法門,有各種不同的解釋。所以他底下說。
  【解】概括而粗分輩品,略顯位次。竊思應病與藥,隨機說法,故未可拘於一格,死於句下。
  念老這幾句話說得好。講這個“三輩九品”,意思是每個人用功淺深、發心大小不一樣,所以佛的說法就不是確定,是個概略。
  “應病與藥,隨機說法。” 這兩句話是活的。大夫給人治病,開處方的時候,用什麼藥、用多少分量,每個人不一樣。同樣是感冒,藥方也許相同,分量不一樣。感冒深的,他那個量就重一點;感冒很輕的,他的藥的分量可以少一點。不是一樣。
  所以,學佛不能拘於一格、死在句下,最怕的是這樣經上這麼講的,你不曉得經上為誰說的、在什麼時候說的、什麼狀況之下說的,哪裡是一定的?!佛說法句句都是活的,沒有一句是死的,活活潑潑,要我們在這個里頭去體會。
  下面我們看念老的話:
  【解】竊計無量壽會上,阿難當機,並有大比丘萬二千人、比丘尼五百人。如是出家大德,皆應上輩往生。且以本經乃淨土第一經,所示乃正宗典範,出家修行得上輩生,乃合常情。
  這是正常的一樁事,大家都能同意、都沒有懷疑。
  【解】佛故契此因緣,而說上輩生者,出家棄欲,而作沙門也。至於《觀經》,則大異於是,當機者實為韋提希夫人。
  你看這個地方,當機的是阿難尊者,以及與會大比丘萬二千人,不一樣。這些地方我們要注意,然後才曉得佛說法是活的,活活潑潑,什麼樣人來,他就怎麼樣說法,沒有一定,無有定法可說。
  【解】阿難、目連侍佛左右,釋梵諸天,虛空雨花。會中唯阿難、目連為大權示現之比丘,餘無出家之眾。於此會上當機聞法並上輩往生者,主要是韋提希夫人等在家人。故佛應其機緣,於上品生中,皆未言出家也。
  這是《觀經》裡面說的。要曉得《觀經》當機,是為什麼人說的,這部經跟《觀經》不相同,所以說的就不一樣了。
  在家能不能上上品往生?能。上上品關鍵在“棄欲”,你那個慾望丟掉多少。這大乘教裡面說得很多。佛跟眾生的差別,佛煩惱斷盡了,凡夫煩惱統統具足
  什麼煩惱?總的來說三大類,第一個是“無明”,第二個是“塵沙”,第三個是“見思”。
  “ 無明煩惱”就是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我們凡夫不知道,它太微細了。念頭有多細?細到什麼程度?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這一彈指,“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”,“百千”是十萬,三十二億乘十萬,三百二十兆。這一彈指,三百二十兆個念頭,我們怎麼會知道?!這就在面前,現實的環境,我們眼看到的、耳聽到的、鼻聞到的、身接觸到的,統統是在這種高頻率之下產生的幻覺、念頭存在的時間,是三百二十兆分之一秒,它的壽命這麼長,我們無法覺察到。
  這個不止,剛才三百二十兆是一彈指。那一秒鐘可以彈多少次?有人告訴我,七次,我相信。我能彈五次,我老了,年輕人體力好,他一定可以彈七次。三十二兆乘七,這是一秒鐘,那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。一秒鐘,二千二百四十兆個念頭,沒有兩個念頭是完全相同的,找不到
  我們現在好像看到這幾個小時、幾天,你沒有變樣子,其實秒秒都不一樣;我們看得很近,好像沒什麼差別,你看整個地球,那差別大了;再銀河系,那差別更大了;再遍法界虛空界,你就會看到,沒有一個念頭相同、沒有一個畫面相同。畫面是念頭變現的,念頭是“能現”,畫面是“所現”,畫面就是物質現象。
  物質現像從哪來的?從念頭來的,大乘經上常說“從心想生”。這句話重要!
  “ 從心想生”我們真正要懂得了,我們心善良,現的境界就好、就善良;我們的心不善,所處的境界就不善。外面的環境,大乘經上佛說“境隨心轉”。外面的境界也是剎那剎那在變,跟那個念頭變的頻率差不多。
  所以《般若經》上告訴我們,“一切法,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”,這叫“實相”。
  “ 實相”是什麼?事實真相我們現在把事實真相看錯了,以為它真有、以為我能夠得到、以為我能夠控制,其實全是假的。你能夠控制、你能夠得到,你的身壽命到了,你都沒辦法控制。
  你能控制讓你這個身不死嗎?能叫這個世間常住嗎?有,不是沒有。極樂世界就是永遠不死,沒有生老病死。
  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化生,不是去坐胎,是變化生。那些往生的人,是坐著蓮花去的。蓮花從哪裡來的?是我們自己念佛,我們在這個地方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極樂世界七寶池裡面,蓮花就有一朵花出來。這個花不會錯誤的,每個人念的有標名,就是自己名字在蓮花上,我們往生的時候,阿彌陀佛拿著這個蓮花來接引我們,我們坐在蓮花里面,蓮花合起來了,合起來之後就產生變化,佛拿著蓮花放回七寶池,放在七寶池裡面等花開。花什麼時候開?人在蓮花里面他有變化,把我們這個身體完全改變了,這個身體是阿賴耶的“相分”,阿賴耶的“境界相”,花開之後,阿賴耶這個“相分”完全轉變成自性所現,就是法相變成了自性所變的。自性所變的不生不滅。
  你看惠能大師見性了,“性”是什麼樣子?他說第一個,“清淨”,沒有染污;第二個,不生不滅。所以在極樂世界,花開見阿彌陀佛,那個身是“法性身”,不是“法相”,那個“相”完全轉變成“性”了,轉變為不生不滅。不生不滅稱之為“無量壽”。“無量壽”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。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
  菩薩要修行,修行到這個境界多長時間?很長很長,經上用“無量劫”來形容,不是短時間你能做到。眼見色,耳聞聲,鼻嗅香,舌嚐味,佛是怎麼樣?佛樣樣清楚,樣樣明了,沒有起心,沒動念,這就是佛。我們怎麼樣?一接觸就起心動念,佛不起心不動念,菩薩呢?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是菩薩。阿羅漢呢?有分別沒有執著,我們凡夫見色聞聲,有起心動念,有分別有執著,這叫凡夫,六道凡夫。
  六道十法界從哪裡來的?從分別執著來的。如果我們於一切現像都不起分別,不起執著,不但六道沒有了,十法界沒有了,那剩下什麼?剩下轉識成智,轉八識成四智,自然就轉了。這一轉,我們就變成法性身,法性身所感的是法性土,不到極樂世界去,在我們這個世界,生釋迦牟尼佛的報土,在哪裡?華藏世界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跟極樂世界差不多,釋迦牟尼佛的報土,一切諸佛都有報土,佛是住在報土教化眾生,阿彌陀佛也不例外,這個要搞清楚搞明白,決定不能懷疑,為什麼?懷疑會變成我們往生的障礙
  我的懷疑斷不掉怎麼辦?有兩個方法,一個是讀經,一個是念佛,這兩個方法都行中國古人所說的“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”,你老老實實就念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念上一千遍就能斷疑生信;一千遍還有疑惑,再念一千遍;還有疑惑,再念一千遍;念上個五千遍、一萬遍,懷疑沒有了。這是什麼?念經是修定,修“三摩地 ”。“三摩地”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意思是“正定”,就是禪定。
  我們用讀經的方法修禪定,你念佛求往生,有禪有淨土,“ 信願持名”是淨土,一心去讀經,讀經不能想,別想經裡頭什麼意思,只是字念得清楚,句子念得清楚,沒有念錯、沒有念漏掉,不許想經裡頭什麼意思。想經裡的意思,那叫“妄想”,那個得受用很少,只可以說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。“不想”怎麼樣?“不想”是修定
  要知道,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不一樣,就是說門道不一樣、方法不一樣,統統修一樁事情——禪定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才說“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”,統統都是修定。“定”得到之後開智慧。智慧就明了了,就能證果了。
  菩薩的位次總共有五十二個階級,像唸書一樣,從一年級要念到五十二年級,畢業了,愈往上面去愈難、愈不容易,這得真幹。
  這個法門是特別殊勝法門,為什麼?它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阿彌陀佛修行無量劫,這無量劫修行的功德加持我們、四十八願加持我們,所以快速通關,一生就成佛了。這個一生我們也能相信,為什麼?在這個世間一生是有壽命的,不長。到達極樂世界,那個壽命很長,無量壽,當然一生成就,沒有第二生的。無量劫,三大阿僧祗劫都不在乎,你的壽命比那個劫長多了,所以極樂世界不能不去。
  不用這個方法行不行?行,沒有定法。這個方法是最普通、最方便、最容易的一個方法。你修其它的方法,學儒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?能,只要你發心迴向,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是不行。為什麼?每一個法門,包括每一個宗教,到最高峰的時候都是見
  看經典要細心,經典是這麼說的,我們講“往生極樂世界”,基督教講“生天堂”,“天堂”跟“極樂世界”有沒有差別?告訴你沒有差別,同處異名,是一個地方,我們叫它“極樂世界”,、“華藏世界”,基督教叫它做“天堂”,伊斯蘭教叫它做“天園”。真正修成到達了,我們要到極樂世界;他真修得不錯,真的修到天堂。到極樂世界看他,你怎麼到這來了?他們修的是天堂,沒有修極樂世界;他看我們,我們到他天堂去了,我們看他,他到極樂世界來了,原來是同一個地方,不同的名稱,妙極了!所以宗教可以整合統一,宗教是一不是二,殊途同歸,用不著去爭論,你不如我,全都去不了,為什麼?你心生分別了,你起心動念,你分別執著了,那是六道凡夫,凡夫心到不了天堂,到不了極樂世界。
  所以“ 棄欲”這兩個字比什麼都重要,一定要放下!放下煩惱、放下習氣,以大慈悲心,心包太虛,量週沙界,以這樣的心胸處事待人接物,這是什麼?是真菩薩,他真往生
  家人一樣,修成跟出家人沒有兩樣這個經在一開頭,釋迦牟尼佛舉出“十六正士”,這十六個正士是十六位等覺菩薩,統統在家人。他們的地位,跟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勢至是平等的,是同一個階位,但全都是在家人。
  由此可知,佛法確實是平等法,男女老少,各行各業,你只依照這個理論去修,沒有一個不成就,沒有一個不往生。生到極樂世界等於成佛,在極樂世界必定成佛。這個道理、這個事,這經上講得很透徹。所以這個經不能小看,理、事太深了,深到連菩薩都不敢相信,何況羅漢
  這個經上講的這一些菩薩、羅漢,實在說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,所謂“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”。好比舞台表演,阿彌陀佛做主角,這些諸佛如來都來當配角,這個表演才演的殊勝,才演得成功佛跟佛當中決定沒有嫉妒、沒有障礙,決定沒有自讚毀他,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。我們要把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叫“真學佛”

念佛人難的是這一句佛號要保持住不中斷


  我們再往下看,下面念老用《觀經》的話:
  【解】又《觀經》曰,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,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,得見佛身與二菩薩,心生歡喜,嘆未曾有,豁然大悟,逮無生忍。
  得“無生法忍”,這個不可思議。這個地方說“豁然大悟,得無生忍”是講韋提希夫人。她五百宮女呢?
  【解】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願生彼國。
  真的發心,發“無上菩提心”。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”是印度話,可以翻譯的,為什麼不翻?叫“尊重不翻”。這是學佛的終極目標。學佛希望得什麼?就希望得這個,這個翻成中國意思,“阿”翻作“無”;“耨多羅”翻作“上”;“三”翻作“正”;“藐”翻作“等”;“菩提”翻作“覺”。你看如果統統翻成中國文字,比這個簡單,“無上正等正覺”。“阿耨多羅”是“無上”,“三藐”是“正等”,“三菩提,正覺”,“無上正等正覺”,用中國文字六個字。
  真發心。發心,底下這句話說得很好,“願生彼國”,“願生彼國”才是真正發心。要不願生彼國,不叫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”。發心求生極樂世界,才是真正的“無上正等正覺”。
  【解】世尊悉記,皆當往生,生彼國已,獲得諸佛現前三昧,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。
  “ 三昧”是正受、是禪定。這個禪定當中你就見到十方世界諸佛如來,這就是自性遇緣現相了,這個現相在此地是《觀經》上說的。惠能大師也見到了,他可以給我們做證明。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了五句話,末後那句話就是這個“諸佛現前三昧”。他那句話怎麼說的?“ 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”。“萬法”就是全宇宙、整個宇宙。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?自性現的。這句話跟此地所講的“諸佛現前三昧”意思完全相同。可見得惠能大師“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”,見性成佛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  那我們現前海賢老和尚也入這個境界,他不說,我們怎麼知道他入這個境界?入這個境界想見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現前;想見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現前。叫“現前三昧”。海賢老和尚入這個境界,他雖然不說,偶爾也露了一句兩句,但是聽的人沒在意,沒聽出來,他露了那麼一點點,沒聽出來,我們能體會得到,這是什麼?經看得比較多,他一說,這跟佛經上講的一樣。
  賢公老和尚就一句佛號,更難相信,他不認識字、沒念過書,一生沒有念過一部經、一生沒有聽過一次講演,講經沒有聽過一次他為什麼能有這麼高的品位?一心不亂我們念佛同學要學他,這最好的榜樣,一點都不難。難的是什麼?要這一句佛號要保持住,“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”,一句接著一句不中斷,口裡不念沒關係,心裡頭還是要念,心裡頭只有一尊“阿彌陀佛”,除“阿彌陀佛”之外什麼都沒有,統統放下了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只有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,“諸佛現前三昧”你就見到了

一個人的罪業很重,若不往生淨土,決定墮阿鼻地獄


  法門不可思議,成就不可思議,一個人,凡人,甚至於煩惱習氣很重,造作很多罪業都不怕,五逆十惡、墮無間地獄都不怕,只要我現在一念回頭,“三昧”就現前,就能得到“阿彌陀佛”加持,一切諸佛護念,誰相信?諸佛如來相信,跟淨土的緣特別深的人相信。一個人罪業很重,不往生淨土,決定墮阿鼻地獄。
  宋朝瑩珂法師就是的,好例子,想到地獄苦,嚇到了,地獄太苦了,馬上回頭求阿彌陀佛救我,具足“信、願”,一念、十念阿彌陀佛都來接你往生,真慈悲,慈悲到極處。阿彌陀佛憑什麼來接你?就憑著“你本來是佛”,所以他來救你;你本來不是佛,他也沒有辦法。因為“你本來是佛”,你迷了,你現在一念回頭,他真幫助你、真成就你,讓你回歸自性,你說這還得了嗎?!
  這個里頭含著整個宇宙一切眾生,包括十法界、六道,都是“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”,不是別人,是自己。自己“誠意、正心”所現的是三善道、是四聖法界;自己的“妄心煩惱”所現的就是三惡道。六道輪迴哪裡來的?自己念頭變現出來的,只要把自己念頭調整,問題不就解決了嗎?!
  一定要以“真誠心”,儒家講的“誠意、正心”。但是“意”怎麼“誠”?要有智慧,理智超過感情的人,“意”就“誠”了;不能超過,“誠”就沒有,“真誠”沒有
  如何能叫我們的理智超過感情?日用平常當中“依智不依識”,這佛法講的,用理智,不用感情,這是“修行”,“真修行”,前提是要“放下”,儒家講“格物”。格物”是“放下”,“物”是慾望、物慾。七情五欲要“放下”,要放得乾乾淨淨,六道就是它製造的,這個東西斷掉了,六道就沒 ​​有了,所以“放下”。
  佛法講“放下”,儒家講“格物”、“致知”,“格物”就是“放下”。“格”是格鬥,跟誰格鬥?跟自己格鬥。跟自己的慾望去做一個戰爭,把它打敗,不受物慾的誘惑,不受物慾的干擾,這個人能學佛、能學聖賢慾望多的人,困難,他沒有辦法入門,所以這比什麼都重要。至關要緊的是要把我們的慾望降低,愈低愈好。

釋迦佛不建道場卻有道;現在人拼命建廟心不在道上



  你看釋迦牟尼佛為我们表現的,他全部的財產三衣一缽,他的生活日中一食、樹下一宿,一生没有建道場。當時在世的时候,印度十六大国王都是他的皈依弟子,拜他做老师,所以常到宫廷里面讲经说法,去作客,不接受供養。那時给他建個大道場建個金碧辉煌的寺廟很容易,不要!為什么不要?我們今天明白了,他是做给我們現代人看的现在人拼命建廟,勞民傷財。心怎麼樣?心不在道上,心在名聞利養上
  所以佛給我們做了個榜樣,確確實實是對世間名聞利養完全斷絕,身心清淨,自然健康。晚上在大樹底下坐、休息,風吹雨打、日頭曬他無所謂,他身體好。我們今天房屋住慣了,樹下要是打坐,就是坐一個晚上,第二天就進加護病房了,你就曉得跟他身體差遠了。他的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經上常說的,都跟他一樣,除常隨弟子,還有臨時跟他的弟子,肯定很多,我的看法圍繞在他身邊的弟子不會少過三千人。這三千人都是樹下一宿、日中一食,得大自在,身心沒有負擔,統統放下了。所以他的知見、他的想法、看法正確,沒有自私自利,沒有是非人我,真正肯定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,一切法統統是自性變現出來,是一不是二。這個觀念比什麼都重要
  我們把下面文念下去:
  【解】生彼國已,獲得諸佛現前三昧,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,可見《觀經》會上當機之眾,純是大乘根器,又皆是在家發心,如是諸人定可上輩往生。且韋提希夫人悟無生法忍,於現世必是上品上生極樂佛土。
  這是真的,因為她當時就證“無生法忍”,這是韋提希夫人根器深厚,聞法就能夠證得。
  【解】韋提希乃在家婦女現生得忍,上品往生,足證上輩生者不限於出家之眾。复顯淨宗妙法,破盡規格,至極圓頓,不可思議。
  我們再看下文:
  【解】又《報恩論》中曰,劉遺民三度見佛,衣覆手摩,自當上輩,非出家也。
  這在東晉時代,跟慧遠大師在一起共修的“廬山東林念佛堂”,淨土宗最早的一個道場,慧遠大師建立的。他邀集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個人在一起念佛求生淨土,以虎溪為界,大家不越虎溪,就是統統在這個道場結界不出去。他三次見佛,見阿彌陀佛,佛將他的衣服蓋在他身上,手摸他的頭頂,這個人往生,“自當上輩,非出家也”。遠公大師是我們第一代祖師,淨土宗開山祖師,他一百二十三個人有出家的、有在家的,統統是念佛求生淨土。三度見佛,劉遺民;遠公自己是四次見佛,最後一次是佛來接引他。在這個接引之前曾經三次見佛,見到極樂世界。
  接著去往下看:
  【解】而凡蓮宗諸祖及維摩、賢護等,一切緇素名德之往生者,例推可知矣。
  蓮宗諸祖當然上上品往生,這是代表一個時代的念佛往生的榜樣,親近祖師這些人、在一個道場共修的往生到極樂世界,我們相信上品往生的不少。
  【解】晉代劉遺民與廬山遠公同會念佛者也,往生在遠公前,遠公臨終,方從定起,見阿彌陀佛,身滿虛空,圓光之中,有諸化佛,觀音、勢至左右侍立。又見水流光明,分十四支,回注上下,演說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之音。佛告遠曰,我以本願力故,來安慰汝,汝後七日,當生我國。
  這是阿彌陀佛來接引,七天之前現身告訴遠公大師,七天之後來接引你,這些文都記載在《慧遠大師傳記》裡面。
  【解】又見社中先化者,佛陀耶舍、慧持、慧永、劉遺民等,皆在側。
  都看到了,這些人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往生,這些人見到遠公,給遠公問訊。
  【解】前揖曰:“師早發心,何來之晚?”
  遠公發心求生淨土比我們早,可是我們比你早往生,跟著佛一起來接引。
  【解】劉遺民生前三度見佛,逝後隨佛來迎遠公。是則居士上品生之又一證例也。
  說這些話目的就在說明,在家居士有上品上生的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在《高僧傳》裡面看到,在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面看到。
  再看《華嚴》中:
  【解】華嚴中善財參五十三善知識,在家人實居多數。
  這些都是在此地鼓勵在家同修,在家同修可以上上品往生。在現在末法時期,社會混亂,地球上災變異常,能不能上品上生?能。海賢老和尚是個好例子,他的母親念佛往生,八十六歲走的,預知時至自在往生。都給我們做榜樣,都給我們做證明。所以只要我們自己努力,真肯放下,就真能往生。連法門都要放下,只能學一門,不能學兩門我們進到大殿,只有一個門可以進去,你同時想走兩個門進去,是進不去的。必須要放下,一門深入,這就對了
  現在我們看到不少同修念佛求生淨土,還要學禪、還要學教、還有學密的,學這麼多。往生極樂世界能不能成就?可以學,但是臨命終時只有念佛,其他的放下,佛才能接引你。你在臨命終時又念佛、又持咒,又在那裡修禪定,就去不了了。沒那麼多時間給你用,所以平常要練,練成一門,一門就包含一切門,就是持名。這樁事情,黃念老在《淨修捷要報恩談》裡面講得非常清楚,這個《報恩談》是他老人家一生學佛最後的心得報告,內容把全部佛教都包括了。好!你多看幾遍,那是佛學常識,你對於佛教是什麼全明白了。他真是用最短的時間,把整個佛法介紹給你,告訴你怎樣修,你這一生肯定成就,出家在家沒關係。

古代念佛往生最多的是出家,現在倒過來了,在家往生的最多


  說實實在在的,我跟黃念老認識,我記得第一次我到北京看他,一九九〇年代初。他就告訴我,他說,過去古時候往生,念佛往生,出家人比在家人多,男眾尤其多,第二是出家女眾,第三是在家男眾,第四是在家女眾;現在不一樣了,現在倒過來了,念佛往生最多的,在家女眾,第二在家男眾,第三個出家女眾,第四個是出家男眾。我們聽了,冷靜去想一想,看看周邊,真的沒講錯,為什麼?真為生死求生淨土。在家的女眾覺悟了,真幹,真肯放,真能放下,她只要放下家務、放下情執,她就能往生。男眾的外緣多,有名聞利養,有種種障礙,放不下,所以在家男眾擺在第二位了。出家女眾,果然能夠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她能往生;男眾還有不少爭名逐利,煩惱習氣沒斷,身出家了,心沒出家,不但不能往生,還造了許多惡業。這是我們細心觀察能看得到的。
  這個地方念老舉的例子好,《華嚴經》裡頭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,五十三位善知識,在家菩薩佔多數,出家的只有幾個人,多數都是在家人,男女老少統統都有,各行各業。是用這五十三個人代表,我們整個社會,男女老少,各行各業
  怎樣修《華嚴》?把《華嚴經》的理論《華嚴經》的方法,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
  所以《華嚴》非常了不起,活學活用,無論男女老少,你什麼樣的性別、什麼樣的身份、你從事哪個行業,統統用上“五十三”是舉例子,這個社會上,各行各業全用得上,自己身心修養用得上、家庭用得上、事業用得上、社會用得上、治國平天下統統可以用上,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的根本法輪,都講盡了講得圓滿、講得究竟。經有一定的深度,分量很大,三種翻譯本,除了當中重複的之外,有九十九卷,過去我們曾經講過兩次,遺憾的是兩次緣都不具足,沒有講完。我第二遍講的時候在新加坡,我記得講了很多年,總共講了四千多個小時,講多少?全經的五分之一,四千多個小時,所以我講得很細。這樣的細講,這一部經講完要兩萬小時,真正是大經。
  我學佛是跟方東美先生學的,他不是在家居士,他是哲學家,是台灣大學的教授。我跟他學哲學,他在末後一個單元給我講的,佛經哲學,我從這入門的,他老人家把經典介紹給我,就是介紹的《華嚴經》,他勸我讀《華嚴》 、勸我去看《疏鈔》、《合論》。這兩種註解都是唐朝時候的。《疏鈔》是清涼大師,《合論》是李通玄李老者,這兩部參考書非常有價值
  以後為什麼停講了?我是八十五歲停止了,八十五歲不定什麼時候往生,沒時間,所以專講《無量壽經》。年歲大了,超過八十歲要為來生著想,這一生已經結束了,來生怎麼辦?應該要想這種事情,那就是萬緣放下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;還有一點時間、還有點體力,幫助大眾,就專講《無量壽經》,其他的經教統統放下了緣不能不放下,不放下,去不了;要去,決定要放下
  所以在這個世間,對大眾有真實利益的工作,遇到了隨喜,不能不做;不是真正利益大眾的,有別人去做,我們就不要操心。一定要肯定,像海賢老和尚所說的,他老人家常常勸人,念佛是真的,是大事,其他全是假的。老人常常勸人,好好念佛,成佛是真的,其他全是假的。這是老人常說的話,我們要記在心上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。
  這都是說明在家人學佛,念佛往生極樂世界,上輩三品是可以得到的。例子很多。

佛陀當年在世同時兩尊佛,釋迦牟尼示現出家,維摩詰示現在家


  【解】密宗中噶居派祖師為居士,因祖師是白衣,故俗稱白教。
  這是密宗的,他們也形成一個宗派,現的是在家相,我們中國一般稱為“居士”,居士也就是白衣,所以它稱“白教”藏傳的有紅教,有黃教,這有白教。
  【解】維摩居士乃金粟如來示現。
  陀當年在世,同時兩尊佛,釋迦牟尼佛示現出家,維摩詰示現在家你看看世尊,維摩居士講經說法,佛派他的弟子舍利弗、目犍連這些人去聽法,聽維摩居士講經,進入講堂,這齣家人,舍利弗、目犍連都出家人、比丘,維摩居士在講台上,他們要頂禮三拜、右繞三匝,跟見佛的禮節完全相同。不能說他是在家的,我是出家的,我出家就比在家大在家人在講台上講經,代佛說法,他就是佛。都做出這些例子來給我們看,我們要知道,不能不知道。
  教是教育。教育,老師第一大,它屬於師道,尊師 ​​重道釋迦牟尼佛的學生,也要尊師重道,你到維摩居士那裡聽經,是接受教誨,那是老師,不是普通人,所以,禮節跟聽佛講經完全相同。
  【解】賢護等十六正士均是在家菩薩,為本經菩薩眾中上首,
  這是我們展開經本就看到的,第一品是“序品”,第二品就是“德遵普賢”,這十六位正士就是菩薩,明心見性的菩薩、法身菩薩,做本經菩薩眾當中的上首。
  【解】故未可但從出家在家之相,而生分別。
  我們學佛學尊重、讚歎。他修學得很如法,讚歎;不如法,不說,也不能把這些不如意的事情、不如法的事情放在心上。錯了。心是空寂,真心沒有東西,沒有物質現象,也沒有念頭,念頭是精神現象,都沒有,不像阿賴耶。阿賴耶有念頭,自性沒有念頭,所以它的相是一片光明。
  在本經,自性那個樣子叫常寂光淨土,一片光明。光明里面沒有物質現象、沒有精神現象,也沒有自然現象,什麼都沒有。但是能現現象,現什麼現象?現全宇宙。
  佛經上說的話周到,佛經上講“遍法界虛空界”,就全都包了。自性是一片光明,有緣就現相,沒有緣不現相;有緣現相不能說它有,無緣不現相不能說它無,你說它“有、無”都錯了。所以“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”。麼時候能見性?“一念不生”就見性了沒有妄想,沒有雜念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自性就現前。惠能大師怎麼見性?就是這功夫。他見色聞聲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那叫“真心”。
  諸位要記住,“真心”什麼樣子?“真心”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這就是“真心”。這就是佛法最高的境界,“華嚴”稱為“妙覺如來”,在等覺之上,“妙覺如來”,這是圓滿的回歸自性。我們常常說一句好懂的話是,“回歸常寂光”、“融入常寂光”,我們從常寂光,就是自性流出來的,流出來之後很不幸,迷了,迷失了自性了,把自性變成阿賴耶,阿賴耶變現出十法界、變現出六道輪迴。們在這個里頭輪轉無量劫,時間太長太長了,把“回家”這個路忘得一干二淨這些佛菩薩來幹什麼事情,就是憐憫我們這些迷惑顛倒的人,來告訴我們、送消息,我們有真東西。有真心、有真性,有無量無邊智慧、德能、相好。自性本自具足,你只要回頭,只要回歸你就證得。證得這叫“無上菩提”,證得這叫“妙覺如來”。
  我們成佛了,咱們要問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給我們些什麼?什麼也沒給,沒有,你所有的,全是你自性裡頭本自具足,沒有一樣東西是外來的。所以大乘經上講,“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”。這《楞嚴經》上說的。“無所得”才得到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一切法,“自性本具”,能大師說得好,“本自具足”。
  大乘菩薩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他不向外求,他向內求。怎麼求法?禪定。禪定什麼意思?心裡頭一念不生就禪定,沒有妄念,沒有妄想。妄想、妄念都沒有,當然沒有分別、執著。
  分別、執著是很粗的妄想,我們說“無始無明煩惱”,那是最微細的妄想。很難得,現代的量子力學家知道了,雖然知道有這麼個東西存在,這到底是什麼還沒搞清楚。物質現象搞清楚了,精神現像還在研究、還在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,二三十年之後會搞清楚,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,幫助什麼?對佛的經教肯定,不再懷疑了
  學聖賢的教誨、這些經論,最重要的條件是兩個,第一個,“真誠”。有懷疑,真誠沒有了。第二個,“恭敬”。只有真誠、恭敬,能學佛、能學宗教、能學中國傳統文化;沒有真誠、恭敬,你怎麼學?!學一輩子,是學一些皮毛常識,真正東西你一樣沒得到。
  為什麼?那“真誠、恭敬”是根,種子放在土裡邊,把它種植下去,它會生根。這個根就是“誠敬”,“真誠、恭敬”;沒有這個根,種下去之後,爛了,長不出東西出來,它不生根。
  真誠心、恭敬心人人都有,它不是外來的,為什麼沒有了?迷了,那是真心,迷了之後變成妄心,妄心是什麼?妄心是貪嗔癡慢。貪嗔癡慢,假的,自性裡頭沒有,真心裡頭沒有。可是“孝悌忠信”、“真誠”、“恭敬”,自性裡頭有。儒家講的“五倫”、“五常”、“四維”、“八德”,自性裡頭有;佛家講的“三皈”、“五戒”、“十善”、“六和”、“三學”、“六度”、“十願”,都是自性裡頭有的,不是外頭來的,只要你見性,全都恢復了,你的德行往外流露,那就是真修行人、真的菩薩佛陀再來。每一個人只要回頭、回歸自性,都是佛菩薩、都是聖賢。
  這句話說得好。
  【解】賢護等十六正士均是在家菩薩,為本經菩薩眾中上首,故未可但從出家在家之相,而生分別。
  特別是在現在,現在整個世界變了,秩序亂了,佛門裡頭也亂了。在家的,我親近的都是在家的,李炳南老居士在家的。
  有三個老師,方東美先生還不是佛教徒,哲學家。他一生功夫用在《華嚴》上,晚年最後一個階段,輔仁大學請他在博士班開《華嚴經》,我聽到這個信息,那個時候他的學生有五十多人,我送了五十多套《華嚴經》,每個學生一套。這一套是圓滿的,有《六十華嚴》、《八十華嚴》、《四十華嚴》,一共一百多冊,給他的同學們結緣。李炳南老居士,在家居士他的淨土跟印光大師學的,是印光大師在家弟子。只有一個章嘉大師是出家人,是西藏的活佛,藏傳的,他在內蒙中國藏傳的四大喇嘛,就是四大活佛:西藏是達賴、班禪,蒙古是哲不尊丹巴,章嘉,章嘉是內蒙,哲不尊丹巴是外蒙)。就一個出家人。他們走了之後,你看,我另外受影響最深的,夏蓮居老居士、黃念祖老居士,也都現的是在家身念老走了,漢傳的老一輩的法師,早些年來還有幾位,現在一個都沒有了,這些都是事實真相。
  我們再看下面的註解。
  【解】本經謂上輩生者,出家棄欲。《觀經》上品不言出家。韋提希夫人是在家女人,得上品生。五百侍女亦上品生。
  在她周圍照顧她的、伺候她的這些宮女也跟她一起往生了。
  【解】兩經並不相違。蓋韋提希夫人已是心出家也。
  這齣家,“心出”比“身出”重要。“心”真出了家,真出家,不分男女老少,“身”是形式,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。這個地方就這個意思,不重形式重實質。實質是什麼?在家女人她發了大心,“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”,無上菩提心,她往生極樂世界,萬緣放下,當然生“實報莊嚴土”,這是上輩往生,上品。
  【解】例如我國南方以米為主食,北方則以麵粉為主食。米麥雖異,但其能作為主食則一也。是故上品往生,心出家之在家人亦能也。次如《觀經》中上品,中中品是出家人,《無量壽經》則謂在家人亦可也。
  “ 三輩九品”,每一品的人都有在家、出家的。能不能往生,蕅益大師說得好,“在信願之有無”只要你真正相信、真正願往生,沒有懷疑,真想去,往生的條件就具足了,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你。至於品位高下,祖師大德們很多都主張,“功夫淺深”,很有道理。“功夫淺深”,實在就是你放下多少你要能夠念佛把無明煩惱放下了、斷了,當然上輩,上三品;無明沒斷,無始無明沒斷,分別執著斷了,這就是中輩往生;如果分別、執著還有,這是下輩往生。這很合乎道理。上輩往生,法身菩薩;中輩往生的是三賢菩薩;下輩往生的包括六道眾生。你證得初果,那就是往生“方便有餘土”了;凡夫往生,“凡聖同居土”。這個祖師給我們說的好,雖然是“同居”,他是“同居淨土”,我們這是“同居穢土”,不一樣。
  【解】兩經合參易明真實之義。是故應善體聖心,切莫死執文句。
  這兩句話重要,八個字,“善體聖心”,“聖”是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他用的什麼心?不要執著在言語、不要執著文字,它是活的,它不是死的。佛在什麼環境對什麼人講,不一樣,跟孔老夫子一樣,根性不相同,應機說法,這是好老師,所以不要執著文句
  《大乘起信論》說,不要執著“言說”,不要執著“文字”,不要執著“名字”,名詞術語,不要執著你所體會的意思,我覺得我明白了,都不要執著,然後你才能活用、你才有善巧方便有執著了就不行,你死在句下,你只有這個講法,你沒有第二個講法,不知道佛法是活的,因為自性是活的,自性流出來的當然都是活的,沒有一句是死呆板的。
  【解】“舍家棄欲”,應著重於心出家,則此兩經,並無二旨。
  把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對照,這兩個不同的講法,慢慢我們就會合了、就了解了,統統能說得通,並沒有矛盾,這就對了。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

極樂世界的由來,自性變現出來的,不是阿賴耶。比起阿賴耶,兩個對比,阿賴耶是虛妄,是假的。它是真的,它不生不滅,它沒有變化。壽命很長,沒有變化,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睡眠。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,沒有夜晚,也就是沒有黑暗,無論在什麼地方全是透明,大地都放光。 這個世...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