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

淨空法師:《2014淨土大經科注》第203集--身行和言教,才能幫助眾生變化氣質


摘自淨空法師《2014淨土大經科注》第203集2015年6月24日講於香港
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:請坐!
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
  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: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: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 


  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五百一十六頁,倒數第三行。
  【科】辛二、(四五)定中供佛願 
  【經】 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。不失定意。若不爾者。不取正覺。  
  看註解,註解裡面告訴我們。
  【解】第四十五“定中供佛願”。定中供佛,不失定意,同於《德遵普賢品》中“住深禪定,悉睹無量諸佛”。
  就是這一願的成就。
  【解】正是普賢大士甚深境界。
  一般人見境界,定就失掉了,在定中就見不到境界。見到境界,定就失掉,這是普通的定,此地所說的是大定,很深的定,普賢大士甚深境界。
  【解】《往生論注》雲:“八地以上菩薩,常在三昧。
  “三昧”就是定,常在定中,所謂,“ 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 ”。在我們生活當中,行住坐臥,你走動,你站在那裡是住,坐在那裡,或者躺在那裡睡覺,這四種不同的姿態都在定中。這是什麼菩薩?一般說法身菩薩法身菩薩,圓教初住到等覺,有四十一個位次,都稱法身菩薩,都有這個本事。但是嚴格的來講,那要八地以上,就是這四十一個位次,最上面的四個位次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覺,這四個位次是真的常住三昧,他走動也在定中;站在哪裡也在定中;坐在那裡、躺在床上,也在定中,那是什麼?自性本定,就是惠能大師,在《壇經》上所說的“本無動搖”本來沒有動,沒有搖晃,那就是“常在三昧”,這個地方講的“不失定意”,第二品裡面所說的“住深禪定”,他能夠在定中見到無量無邊諸佛如來。念老引《往生論注》,曇鸞大師的,他的著 ​​作,這話他說的。
  【解】“八​​地以上菩薩,常在三昧。以三昧力,身不動本處,而能遍至十方,供養諸佛,教化眾生。”
  他能做得到。
  【解】望西師謂住定供佛:“約常途者,初地以上。”
  這就是普通,普遍,大家都能做到,十地菩薩初地以上,三賢菩薩還做不到,可是在西方極樂世界,只要你往生到極樂世界,你都能做到。那你是不是初地以上?不是的,你在極樂世界的身份是人天。人天身份,為什麼你能做到?因為阿彌陀佛第四十五願的加持,所以你能做到,仗佛力,不是自力。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雖然沒有證得八地,八地菩薩的自在神通受用,你全都得到了,這是往生極樂世界殊勝,不是一般人、普通菩薩能做到的。
  我們最近也聽到有人說,海賢老和尚,阿彌陀佛化身來的,這個話我能不能接受?我告訴同學我能接受縱然不是彌陀化身,也是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一流的菩薩,慈悲到極處,化身來給我們看、來表演。在現前這個社會學佛,像他那樣學個個成就,學他的功夫、學他的信願,九十二年一句佛號不拐彎,道業成就了。
  “戒定慧”三學他是圓滿成就,你從《永思集》裡頭細心去觀察,他沒有貪心,他沒有嗔恚,一生沒發過脾氣,沒有怨恨過任何一個人,欺負他的、侮辱他的、打他的,他確實能做到罵不還口,打不還手。對於羞辱他的人、毀謗他的人、迫害他的人,沒有絲毫怨恨,好像舞台上表演,做給我們這些芸芸眾生看。我們要會看,要能看得懂,要向他學習,他能成就,我們也能成就我們說的“四好”,他圓滿成就了,“存好心、說好話、行好事、做好人”,圓滿的做到了。我們遇到叛逆,那個心還會動一下,很快就停止了'他不動,他的功夫就比我們高,我們還微微動一動,但是馬上可以擺平,人家做到如如不動,應當學
  《論注》裡頭說,《論注》是曇鸞法師的。
  【解】《往生論注》雲:“八地以上菩薩,常在三昧。以三昧力,身不動本處,而能遍至十方,供養諸佛,教化眾生。”
  養諸佛是身行,教化眾生是利他,身行言教,才能幫助眾生變化氣質。用什麼教?用身教供養諸佛是身教。
  【解】望西師謂住定供佛:“約常途者,初地以上。”又曰:“初地以上,雖有此德,八地以上,是無功用。”蓋謂初地菩薩,雖初有此德,但尚不能全離功用。
  那就是有功有用,功是功德,初地以上的。
  【解】八地以上,才是無功用道。
  這個高了,為什麼?無功用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。初地菩薩還有功用,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。八地以上是真正“無功用道”,不起心、不動念,事事做得圓圓滿滿。不是沒有功夫、沒有教化眾生,供佛教化眾生,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叫“無功用道 ”。能嗎?能!為什麼?因為自性本自具足萬德萬能。其實萬德萬能就是無量無邊的德能,是自性本具的,自性開發接近圓滿。圓滿是妙覺,八地接近妙覺了,距離妙覺四個位次,很近了,所以“無功用道”,八地就很明顯了。我們常說的,不起心、不動念,分無量無邊身,到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供養佛陀、教化眾生。
  “無功用道”,在極樂世界不需要證得八地,甚至於初地都還沒證得,甚至於我們往生還是個凡夫,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,我們這裡是凡聖同居穢土,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淨土,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我們的神通道力變化,達到初地、達到八地,這些全都是彌陀本願威神加持,不是佛力加持不可能做到。
  【解】《會疏》謂他方新發心菩薩,因聞彌陀名號,頓登上地菩薩,
  這個不可思議。他方世界,不是極樂世界,新發心、初發心的菩薩,真正發菩提心,菩提心怎麼發?這樁事情我們做得到,早年我在美國到處講經,我用十個字說菩提心,真誠,菩提心的體就是自性本體,自性是真的,除這個之外全是假的。
  “自性”什麼樣子?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給我們說出來了,簡單明了把菩提心描繪出來,就是“自性”,五句話,“本自清淨,本不生滅,本自具足,本無動搖,能生萬法”,這就是菩提心,這是我們自己的真心,惠能大師見到了,明心見性,見到了;我們有,沒見到。為什麼?我們迷了,迷了自性。迷了自性,自性變成妄心,妄心就是阿賴耶,梵文稱阿賴耶,妄心。
  妄心是什麼?妄想、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這都是妄心真心雖有,不能現前,不起作用,從早到晚,年復一年,全是妄心做主,全是妄心在造業。諸位要知道,真心不造業。妄心有善惡,真心沒有善惡;妄心有起心動念,真心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是真心。
  儒家講的至誠,真誠到極處,這是真心曾國藩先生給這個“誠”下了個定義,說得好,跟佛法非常接近,什麼叫誠?一念不生,謂之誠 ”。你起個念頭,不誠了;不起心不動念,這是誠,這是真誠。
  我們要學用真誠心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希望養成一個習慣——真誠的習慣。不用妄心,真誠心跟佛菩薩起感應妄心完全是跟六道起感應,妄心有善惡,善心感得三善道,噁心感得三惡道。
  現在世道人心大家都知道,不善!非常不善!所以現在人,死了以後到哪裡去不是在天堂,也不是在人道。天人是善心,不是善心到哪一道去了?統統到下三道去了有很多人不相信,等到自己下去了後悔莫及,下去很容易,下去再出來可不簡單。這怎麼辦?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所以佛不能不念。
  世間第一善,心善;行,就是用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,常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或者念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,好!世出世間第一好事,可不能忘掉!希望把佛菩薩放在心裡,你這一生平安吉祥
  這個地方說,《會疏》講的,初發心的菩薩舍小向大,因聞彌陀名號,就是聽到淨土法門,頓登上地菩薩,他提升了。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這一願,幫助你提升,提升到上地。上地是第幾地?二地、三地都是上地,八地、九地也是上地,到底提多少?決定提升。能提升多少層次,在乎自己用心。那就是說,你的真誠、清淨、平等心,達到什麼樣的程度,就到哪一地去了。
  “得諸三昧,住定供佛”,你得到甚深禪定,能夠住在地,不動,就是說沒有起心動念,十方一切諸佛都得到供養了,你全都供到了;自己沒有起心動念,化身就去了,化身去也沒有起心動念,八地才能做到。
  【解】《疏》曰,縱雖新發意菩薩,聞名字人,能得定慧相即,真俗相照,頓得上地菩薩也。
  初發心的菩薩就能跟十地菩薩,從初地到十地,十地菩薩那樣的心行,初發心就能得到。聞名字,聞“南無阿彌陀佛”這個名字,他就能得“定慧相即,真俗相照”,就提升到地上菩薩的境界。這個不可思議,利益太大了,顯示彌陀無量的功德莊嚴。
  【解】又《文殊般若經》曰,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,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,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,皆乘一如成最正覺,悉具無量功德,無量辨才,如是入“一行三昧”(即念佛三昧)者,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,云云。
  這是普說念佛功德無量無邊、不可思議,證明前面所講的,這一句佛號,大總持法門為什麼?念一尊“阿彌陀佛”,等於念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的名號“阿彌陀佛”諸佛名號當中的總名號,念這個佛號全念到了,一個沒有漏掉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經教、所傳的法門,也在這一句名號當中,念這一句佛號,所有經論都念到了,所有法門都學到了。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所以“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,皆乘一如成最正覺”,“最正覺”是妙覺果位,“悉具無量功德,無量辨才”,供佛得無量功德;教化眾生得無量辨才。
  著重在“盡知”,恒河沙所諸佛法界,你沒有一樣不知道,你都看到了,你都能接觸到,一切法不離法性。法性是一,所現的萬法不二,此地所講的“無差別相”
  【解】於三昧中,遍知諸佛世界無差別相,正與住定供佛同旨。
  同一個宗旨,不二法門。
  【科】辛三四六、獲陀羅尼願。
  請看經文:
  【經】我作佛時,他方世界,諸菩薩眾,聞我名者,證離生法,獲陀羅尼。
  這一章,最後的一章。
  【解】右章具三願。
  四十六、四十七、四十八,最後的三願,也是為十方菩薩發的,十方菩薩聞“阿彌陀佛”名號,得這麼多的利益。
  我們請看經文,“我作佛時,他方世界,諸菩薩眾”,“我”,阿彌陀佛自稱,“他方”就是十方,那些菩薩,“聞我名者”,聽到“阿彌陀佛”的名號,就能證“離生法”,獲“陀羅尼”。
  下面念老有解釋,我們看註解:
  【解】右章具三願,“獲陀羅尼”以上為第四十六,獲陀羅尼願;一、二、三忍以上為第四十七,聞名得忍願;以下為第四十八,現證不退願。
  多難得。
  【解】第四十六願,離生者,離生死也。
  阿羅漢已經離生死了,離的是六道輪迴的生死證得阿羅漢果,就好像做夢醒過來了,六道輪迴不見了,夢中的事情。這個地方還有生死,六道是分段生死,分段生死滅了,還有個變易生死,在哪裡?在十法界。
  阿羅漢他還要修行,要斷惑,斷見思煩惱的習氣,見思習氣斷盡了,他提升了,他升到辟支佛,等於說,阿羅漢這一關口他過了,提升了,這叫“變易”,產生變化,得到異熟果,他證果了。
辟支佛要斷塵沙煩惱,塵沙煩惱斷了之後,辟支佛提升了,升做菩薩了,這又是一個變易生死。
  菩薩還有一次變易,菩薩要破根本無明,根本無明斷了,他超越十法界了。十法界也是一場夢,十法界沒有了,到哪裡去了?到一真法界,就是實報莊嚴土。生到實報莊嚴土,變易生死真的就沒了,證“離生法”。這個“離生法”是十法界,兩種生死都超越了。換句話說,他生實報土去了,獲“陀羅尼”。
  這個下面有註解,我們把它念一遍。
【解】第四十六願,離生者,離生死也,三乘行人,入於見道,因見諦理,斷見思惑,永離三界之生,是雲,正性離生。
  這是第一個解題——“正性離生”。
  【解】《萬善同歸集》雲,齊登解脫之門,咸闡離生之道。十方菩薩以聞名故,皆證此離生之法。
  這是十方菩薩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,菩薩是脩大乘的,阿羅漢是修小乘的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大乘十信菩薩,大乘分五個階級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菩薩五十個階級,十信位的菩薩相當於小乘,初信相當於須陀洹,二信相當於二果向,三信位的菩薩相當於小乘二果,四信位的菩薩相當於三果向,四果四向阿羅漢,證得阿羅漢相等於七信位的菩薩,小乘三果相等於六信。但是這是講斷惑的功夫,不是講智慧
  如果智慧、德能、神通、道力,菩薩比阿羅漢高,但是斷煩惱是相同,這個是大、小乘不一樣的地方,所以大乘比小乘殊勝無論是大乘、小乘,聽到“阿彌陀佛”的名號就不一樣了,用真誠心、清淨平等心,對“阿彌陀佛”起恭敬的念頭,仰慕、讚歎,就得到“阿彌陀佛”這一願的加持,能夠脫離十法界,好處、功德利益很大。十方菩薩,以聞名故,皆證此離生之法。
  【解】並得“陀羅尼”,“陀羅尼”即總持,見前釋。
  “陀羅尼”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叫“總持”,總一切法,持一切義。
  下面給我們講“總持”,前面有解釋。
  【解】陀羅尼有四,一、法陀羅尼,於佛之教法,聞持不忘。
  這個人聽了佛法之後他能夠記住,他不會忘記,我們講記性很好,這個在佛法修學裡頭是第一種“陀羅尼”。
  【解】三、咒陀羅尼(又“咒陀羅尼”有五名,據《秘藏記》意,五名者,一、陀羅尼;二、明;三、咒;四、密語;五、真言。)
  密宗也叫真言宗。“真言”就是“密語”,就是“咒”,就是“陀羅尼”,它有五種,五個名詞,一樁事情。
  【解】“陀羅尼”者,佛放光時,光中所說也。
  不是佛口說的,是佛放光,光中有音聲,光中所說。
  【解】是故“陀羅尼”與“明”,其義不異。
  “明”是放光。“陀羅尼”是從光中說出來的,所以“光”跟“陀羅尼”意思相同。
  【解】持“陀羅尼”人,能發神通,除災患,與此方咒禁法相似,故曰“咒”。
  中國古時候也有咒,咒也有小神通,但它不是明心見性,這種神通屬於修得的。佛教裡面的神通不是修得的,是證得的,你開悟之後就有神通,神通是跟著來的
  【解】凡夫、二乘不能知,故曰“密語”。
  聲聞、緣覺也不知道,這叫密語。
  【解】“真言”者,如來之言,真實無虛,故曰“真言”。
  這一段所說的,五種名字的意思說出來了。
  【解】四、忍陀羅尼,於法之實相安住,謂之“忍”、“持忍”,名為“忍陀羅尼”。
  心安住在實相,實相無相,實相無不相。與經典裡面講的實相,實相雖然沒有完全了解,你相信,你不懷疑,這叫“忍”“持忍”名為“忍陀羅尼”。
  【解】十方聞名大士,皆得如上陀羅尼,安住於諸法實相,故云“獲陀羅尼願”。
  這一願,初發心的菩薩也能夠證得。菩薩,十方世界初發心的菩薩,有緣聽到名號,可見得聽到名號功德殊勝不可思議。但是有沒有緣分聽到,還是歸於像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,“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得生彼國 ”,這些菩薩並沒有發心生極樂世界,只是聽到佛說;不是佛,沒人說。佛說西方極樂世界,佛為大家介紹“阿彌陀佛”,這麼一個關係。他得的殊勝利益,如果他發心求往生,一點都不難,這是說一類沒有發心求往生,沒有這個心,也得佛加持,彌陀慈悲,無微不至,很清楚,我們對佛要感恩。
  【科】辛四四十七、聞名得忍願。
  【經】清淨歡喜,得平等住,修菩薩行,具足德本,應時不獲一、二、三忍。
  經文會集的就到此地,這是第四十七願——“聞名得忍願”。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:
  【解】第四十七,聞名得忍願。清淨者,無染、無著之本然。
  這兩個字很重要,在這部經上說得非常多,念老會集眾經來解釋,也引用得非常多,什麼叫“清淨”?無染,無著。“染”是影響;“著”是執著,比染更嚴重雖染,沒有執著,這個輕,這個都是過失,這都是不善業,算是惡業。染,輕;著,罪就重了。清淨呢?沒有染,眼見色、耳聞聲沒有被染污,沒有執著就是沒有放在心上,這就是真心。清淨心是真心,本來就是清淨,無染、無著是它的本相、真相、實相。
  【解】歡喜者,適悅在心,寂滅為樂也。
  這些境界對我們來說,有一定的難度,為什麼?我們沒有辦法理解,從來沒有過,至少這是阿羅漢的境界、辟支佛的境界,菩薩懂得,菩薩知道。
  【解】平等者,淺言之,則為離諸高下、深淺、大小、親疏、智愚、迷悟種種差別,曰“平等”。
  這就是不分別。不分別就平等,有分別就不平等。像這裡所引用的,高下不平等、淺深不平等、大小不平等。到哪裡去找平等?清淨、歡喜才得平等我們歡喜,不是清淨,是染污,所以平等心得不到。平等,比清淨高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被寫在經題上,這個經題有修因、有證果、有因果,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是因。
  我們修淨土,真正能得受用是清淨心現前,得小受用;平等心現前,得大受用清淨心”現前生凡聖同居士;“平等心”現前生方便有餘土;“覺”,覺而不迷生實報莊嚴土。不一樣!這是說我們自己修行,憑著自己的功夫往生到極樂世界。清淨難,不容易得到。怎樣才得清淨?眼見色,無論你是喜歡還是討厭,都被染污了,就不清淨了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

極樂世界的由來,自性變現出來的,不是阿賴耶。比起阿賴耶,兩個對比,阿賴耶是虛妄,是假的。它是真的,它不生不滅,它沒有變化。壽命很長,沒有變化,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睡眠。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,沒有夜晚,也就是沒有黑暗,無論在什麼地方全是透明,大地都放光。 這個世...

熱門文章